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台灣前輩作曲家陳泗治作品研究

台灣前輩作曲家陳泗治作品研究
台灣前輩作曲家陳泗治作品研究
    作曲家陳泗治的作品,整體說來,幾乎是寫實的標題音樂。他的創作手法無論是結構、曲式、和聲、對位等方面,並不是十分艱難的理論,卻是如同他的為人一般──平易近人。他的音樂世界裡,洋溢愛神、愛人、愛鄉土的濃郁之情。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卓甫見
  • 總書頁: 234
  • 商品編號: B443
NT 266
NT 280
未稅: NT 266

簡介

【序】

眞誠與愛的音樂家

國內一般人甚至音樂界,所認識的陳泗治先生,是一位台灣作曲家、鋼琴家,其實他也是一位令人敬愛的教育家、牧師。他一生致力於音樂創作、演奏、教育,對台灣音樂文化的耕耘不遺餘力,是一位令人尊崇的長者。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刻用智慧點燃光與熱,給予他周遭的人;他用愛融化了冷酷的人間事,也溫暖了這人世間。相信只要認識他、與他相處的人,定會與我同感,體會到什麼是真誠與愛的關懷。

欣聞他的得意門生、鋼琴家卓甫見先生,整理往日的親炙心得,與自己的研究所得,並走訪恩師的親友,蒐集相關文獻,精心完成《陳泗治鋼琴作品研究》一書。這本著作,不僅記錄其恩師的為人處事與創作的心路歷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是研究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珍貴史料。

卓甫見先生自一九八四年學成回國後,即致力於演奏及教學,均獲得極高的肯定。他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學弟,本書寫陳泗治先生其人、其樂、其事,尤其封其鋼琴作品之演奏法與內容詮釋,有深度的研究與精闢之處,值得讚賞與慶賀,特以推介。

馬水龍
二OO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自序】

作曲家陳泗治的作品,整體說來,幾乎是寫實的標題音樂。他的創作手法無論是結構、曲式、和聲、對位等方面,並不是十分艱難的理論,卻是如同他的為人一般──平易近人。雖然早期受到西方宣教士啟蒙習琴,之後留學日本,回國服務了一段漫長的時間後,再遠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追隨名作曲家Dr. Oskar Morawetz學習作曲;但是,他的一生可說完全投入在教育工作上,(擔任淡江中學校長近三十年)。由於音樂是他終生的最愛,所以他盡量利用繁忙的校務工作之餘,致力於音樂創作的工作。也因此其作品數量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難能和專業作曲家相提並論。但他筆下的每個音符、每段樂句均是發自肺腑,我們從其中不難感受到那種愛鄉土、愛台灣之情。

就如同作曲家許常惠教授的回憶:「陳泗治先生的音樂作品每一件都能表現他的為人謙和、熱情、愛神愛人的氣度。在許多台灣前輩的音樂家中;他,是最值得我尊敬的人之一。他不但孕育無數英才,並且為這個外來的樂器──鋼琴;創造了國人獨特的風格。」另外一位引以為傲的國人作曲家馬水龍也深有同感;他曾對筆者說:「陳先生最令我敬佩的地方是他謙卑為懷的精神。他是我的長輩、先進,但,居然有次還託學生拿他的作品「就教」於我……我怎麼擔當得起。其實,我覺得他的作品,雖然是屬於自由創作形式,但其中運用很多本土的素材,並且能表現出親切而深刻的鄉土情懷。這樣的創作理念及手法,都能給後輩學習者在觀念上有很重要的啟示。」

回顧西元一九七三年(民國六十二年)四月時,我正就讀國立藝專(現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陳校長當時要我錄製他的作品──台灣素描。記得在延平北路他的一位學生的住處,當時我感到非常驚喜及惶恐;喜的是我被肯定,恐的是不知能否勝任。於是我非常認真的將每一首曲子仔細練習。在錄製完成之後,校長笑嘻嘻地拿了伍仟元給我作為酬勞。我真是萬萬想不到,也不敢想他會這麼做,因為在當時這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實在推不掉他的愛心和美意,最後他說,就算是獎學金吧。他當時的眼神,令我難忘。這是我第一次彈奏他的作品。之後,幾乎每年他在曲盟(亞洲作曲聯盟)的邀請下所作的作品,都是由我來發表的。並且他也都把曲盟致贈給他的創作收入都給了我,做為演出酬勞。至今我都深覺受之有愧。

到了一九七六(民國六十五)年至一九七八(民國六十七)年之間,我正好服完兵役回來。他開始在各方鼓勵和期待之下,自費將前後的作品整理印製成輯。眾所皆知,他是一位非常謙虛的人,起初自覺作品不夠成熟而婉拒印製。但由於各界和愛樂者的期待和熱情,終於答應此事。因有礙於經費,故不易大量出產。剛開始只印幾十本分送給好友,沒想到後來竟然被選定為台灣區音樂比賽之指定曲。之後,各方響應熱烈,紛紛來信詢問購譜事宜。這時,由於他本身並非專職的作曲家,而是擔任淡江中學校長的繁忙教務工作,實在無法騰出時間多加寫作。但是,音樂確又是他的最愛,於是聽說為了安靜寫作,幾乎每天下班後,直到深夜一個人深居於教堂後面的一間小房間,提筆創作。為了不打擾家人,甚至不回家而就地就寢。天亮,又得趕忙於繁重的校務。聽了真是令人敬佩。

到了晚年返休定居於美國加州,塔斯町(Tustin)鎮,他還是不忘記關心台灣樂界的動態以及對學生、後進的提拔,經常與筆者聯繋。記得民國七十二(1983)年仲夏之時,有次台灣同鄉會所主辦北美音樂家、作曲家聯合作品發表會暨演奏會,地點在橘澄鎮(Orange Country)一間非常巨大美觀的水晶教堂。他特別邀請當時就讀於舊金山音樂院的筆者,來演奏他的作品,並致贈機票予筆者。直到如今,依然記憶猶新。這只是從一件小事上看到一位長者對後進晚輩之愛和鼓勵、期許是多麼的殷切。諸如此例,在其他學生身上也是多得不勝枚舉。

自民國七十三(1984)年回國以來,筆者就服務於母校。在往後幾年當中,陳校長經常自美國來信論及他這些作品及演奏精神的詮釋等等(註一)。而先後總共有四次修訂版本(註二)。以最後一次由台北縣文化中心(今台北縣文化局)所出版的台灣鄉土音樂系列,最為齊全。

當筆者在寫這些作品分析時,最重要是把作者陳泗治先生的作曲理念和演奏法呈現出來,且著重於彈奏時的意境和每個音符、樂句和弦,甚至於音響上、肢體語言上所需要的表現方式。這一點也是作者特別一再叮嚀注意的事情之一。他特別強調,若是在彈奏他的作品時,沒有充分發揮想像力,是無法表達他內心的感受。而他之所以不刻意在每段中注入過多的表情、強弱、速度等記號,其用意是希望給演奏者有多一些想像的空間,不要太受到過多的束縛。因此,在本書中僅將筆者和他溝通上所得到的心得,加上經過多次演奏的經驗和靈感,真誠地描述出來以供參考。

在錄音方面,先後有三個不同時期的演奏版本:第一次是於民國六十二年初製(這一卷未對外出售),僅存於陳校長住所。第二次是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中於國家音樂廳,當時由亞洲作曲聯盟總會主辦「陳泗治音樂作品回顧展」的實況錄音。第三次,也就是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於民國八十三年元月借用大演奏廳連續三個夜晚錄製成CD。當時也舉辦過多次講習會和巡迴演出,同時並山北縣文化中心精心出版紀念專輯「本土音樂家系列作品集」,並得到台北縣文化基金會的贊助方完成此艱鉅的工作。深受外界的讚許。

終生以愛與服務為信仰,集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宗教家於一身的陳泗治,在他的音樂世界裡,洋溢愛神、愛人、愛鄉土的濃郁之情。就如同合唱指揮家戴金泉教授所說的:「陳泗治先生對台灣音樂發展一路出來始終如一,那種傳教士及墾荒者的精神令後人永難忘懷」。果真如此,若以雪山群峰比喻台灣音樂史,陳泗治必然高聳在聖稜線上,但他卻謙卑為懷,始終以台灣西洋音樂默默的耕耘者自居。然而,我們卻從他身上,看到一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他留給後世的音樂也永遠存於我們的心中,並帶給大家無限的懷念。

筆者和陳校長有相當深厚的淵源,過去二十幾年中,不但先後多次發表他的作品,並且前後有三次錄製他所有的鋼琴作品。因此,從這錄製的過程以及後來的專訪當中,得知他的每首作品的背景、動機和手法。並且多次親眼目睹他在琴上的示範彈奏,更是印象深刻。多年來,筆者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將這些作品的寫作背景、過程,和陳校長鮮為人知內心世界的想法、和理念完完全全地寫出來。過去常有人問他:「校長,您的作品,不知我這樣彈對不對?」他回答得很乾脆:「用你的想像力去彈就對了 !」但是許多演奏他作品的人,仍然無法完全以自己的想像力去呈現。倘若不是筆者曾親自去瞭解他,面對面的請益,並且每次錄音或演奏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可能也無法深切進入他的音樂世界。

今天的工業社會與昔日的農業社會,在許多生活以及風俗習慣上均有極大的改變。譬如:今天的少女大多喜歡穿了恤、牛仔褲,但當時的社會中,婦女由於地位的卑微,必須全身裹著布,臉不能隨便看人或讓別人看見;腳必須裹得愈小才表示愈美,走起路來才有婀娜多姿的味道。因此,若不瞭解當初的時代背景,當您彈起“台灣少女”這首曲子時,真是無法想像要如何下手呢。由於他所出版的原譜當中,多數沒有詳盡的標寫踏瓣、指法,甚至表情記號,所以筆者在本書中將朝向以下的重點做為寫作的方向,俾使未來演奏者有參考的依據:

一、人文背景:其人、其事。
二、理論方面:
 1. 每首作品的創作理念
 2. 曲式的分析
三、演奏技巧方面:
 1. 指法的研究和探討
 2. 踏瓣的正確運用
 3. 練習時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4. 困難的樂段,其練習的步驟和方法
 5. 彈奏時的肢體語言及精神內在的表達

在未論及作品之前,筆者將先描述陳泗治先生「其人」、「其事」的部份,最後再論及本書重點──「其樂」,並做詳盡的分析。

以上是一般研究者和愛樂者較希望深入瞭解的問題,筆者期盼多人能演奏國人的作品,並將它推廣到國際舞台上。有許多我們東方的音樂習慣語法、曲式和審美觀與西方音樂有相當大的不同,唯有去瞭解當時創作的動機、描述的時代背景,才能更體切的表現出來。在此,特別要對凡幫助筆者完成此著作的老、先進、家人及好友。致以萬分的感謝!

卓甫見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

【內文選讀】

第一節 與音樂的結緣

陳泗治先生於西元一九一一年(民國元年)四月十四日,出生在台北市士林街社子三角埔。其父陳應麟是位秀才,家中充滿書香氣息,和儒家思想。大約在十二 、三歲時,他就負笈廈門讀書。據說由於離鄉背井很不習慣,所以常常日夜哭泣,後來才又送回來。但當時由於台灣公立學校入學考一般都在三月,所以當他回台時,所有的學校都已在上課中,於是有一位牧師就勸他到淡水中學就讀。

西元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來,以北台灣淡水為宣教基地,先後創辦學校、醫院和教會,同時也引進西洋宗教音樂。二十年後,也就是西元一八九二年,同旺加拿大籍的吳威廉牧師、師母,受到了馬偕博士的宣教精神,攜手來台加入了宣教陣容。吳師母(Mrs. Margaret Gauld, 1867-1960)本身是位傑出的音樂家兼音樂教育家,她在樂力面的造詣甚篤,並努力培育一些喜好音樂的人才。特別是在教會音樂人才的培育方面,和聖樂的推廣方面不餘遺力,因此後來被譽為“台灣教會音樂之母”。她帶動整個台灣長老教會音樂的興起,使長老教會被廣稱為“歌唱的教會”。有關此點,吳師母真是功不可沒。

目錄

真誠與愛的音樂家 自序第一章 人生交響曲 第一節 與音樂的結緣 第二節 國內求學時期  1. 第一位影響他的恩師  2. 第二位影響他一亦師亦友的人 第三節 赴日求學時期 第四節 陳泗治與台灣音樂的發展 第五節 獻身教育時期  1. 一位深具遠見的教育家   擔任淡江中學校長近三十年之始末  2. 一生愛的教育,從不接受表揚  3. 希望與愛的詩篇一春風化雨錄  4. 開創北台灣最早的音樂搖籃  5. 承先啟後、邁向國際 第六節 致力創作時期  1. 音樂的創作背景  2. 生命之歌一鍵盤上的音樂花園 第七節 晚年返休時期     宗教心,音樂情,返而不休,關懷別人第二章 全套鋼琴作品樂曲分析 例言 壹、台灣素描(Taiwan Sketches)  第一首:蕉葉微風(Breezes through the Banana Leaves)  第二首:水牛背上的八哥(Balck-Brid on the Buffalo's Back)  第三首:青空彩(Kite-Flying)  第四首:倦(Tired)  第五首:山羊之舞(The Dancing Goat)  第六首:台灣少女(A Little Fromosan Girl)  第七首:母背搖籃(Gradled on Mamm's Back)  第八首:台灣高山之舞(Formosa's Highlander's Dance)  第九首:蟾蜍戲群鴨(Three Little Ducklings and a Toad)  第十首:台灣舞曲(Formosan Dance) 貳、降D大調練習曲(Etude in D-flat Major) 參、龍舞(Dragon Dance) 肆、淡水幻想曲(Fantasia-Tamsui) 伍、幽谷一阿美狂想曲(Deep Valley-Amis Rhapsody) 陸、回憶(Memories) 柒、十首前奏曲一鍵盤上的遊戲(Ten Preludes-Playful Keyboard)  Prelude-1(前奏曲-1)  Prelude-2(前奏曲-2)  Prelude-3(前奏曲-3)  Prelude-4(前奏曲-4)  Prelude-5(前奏曲-5)  Prelude-6(前奏曲-6)  Prelude-7(前奏曲-7)  Prelude-8(前奏曲-8)  Prelude-9(前奏曲-9)  Prelude-10(前奏曲-10)第三章 全套鋼琴作品之樂曲槪述及演奏法第四章 教琴原則及理念第五章 其他重要歌曲曁宗教合唱作品第六章 綜賢陳泗治鋼琴作品的樂曲形式第七章 歷史評價與定位 【一】台灣音樂珍寶一國際樂壇推崇 【二】一曲恆不盡典範照古今一追懷陳泗治校長  作曲家─許常惠教授  作曲家─蕭泰然教授  鋼琴家─高慈美教授  教育家─劉煥基暨何秀鳳老師伉儷  醫學家一林衡哲博士  鋼琴家─詹懷德教授  音樂尖兵;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創辦人─呂泉生教授  尤清─前台北縣長  陳泗治長子─陳信雄博士  陳泗治次女─陳伶兒女士第八章 結論附錄 一、作者寫給筆者的親筆信函 二、前後出版五種不同版本之對照 三、加拿大宣教士吳威廉牧師娘(Mrs. Margaret Gauld) 四、加拿大宣教士、鋼琴家德明利姑娘(Miss Isabel Taylor) 五、陳泗治早期得意門生亦是筆者的恩師一戴逢祈教授 六、淡江中學校園內的十一大古蹟 七、作品年表 八、個人年表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二、英文書目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樂器鋼琴
聲樂宗教歌曲
裝訂平裝
形式
出版年代9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