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的奇言異行
本書專注於音樂家的本事軼事,評介白遼士、蕭邦、李斯特、薩替、帕格尼尼等七位音樂家,他們的「毛病」與「奇言異行」,恰好正是幾位史上最令人爭議的音樂家。這些奇言異行解釋了他們的人際關係、反應了音樂家生活的實況,同時也比音樂家們全部的作品「說」的更多,透過這些,讓讀者認識到這些音樂家更加鮮活、截然不同的一面。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毛昭剛
- 出版日期: 1970/1/1
- 總書頁: 198
- 商品編號: B445
- ISBN: 9789867061256
簡介
【自序】
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說:「我們不能將任何人拿來與李斯特相提並論。不管是做為一個鋼琴家或是一個作曲家,或者哪怕是做為一個人,李斯特都是無與倫比的一他是一種典範(Paradigm)!」
我想,李斯特做為一個超級鋼琴演奏名家,大概是比較沒有疑問的,但他在做為一個作曲家,甚至於做為一個人來說,是不是沒有人可與之相提並論、是不是一種典範,可能很多音樂同行或史家都會有「異」見。就像當代鋼琴巨擘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就堅持李斯特應該列名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而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卻深信李斯特絕對是個二流的作曲家。做「人」方面,他的爭議更大了 ,費迪南•葛瑞格羅福斯(Ferdinand Gregorovius)教士就說:「我有一天看到李斯特打扮地像個神父。他正從出租馬車上下來,黑色的絲質外衣在他身後飄動。真是諷刺呀,一個穿著神父服裝的魔鬼。」連和顏悅色的皮歐‧諾諾(Pio Nono)在儀式上聽了李斯特5個小時的懺悔後也不耐煩打斷他:「夠了,親愛的李斯特,把剩下的罪惡留給鋼琴去聽吧!」更諷剌的是,連教皇庇護九世(Pius IX)都知道他「六根不淨」,他當修士竟獲准可以結婚!
就算是鋼琴演奏家身份,李斯特也不是完全沒爭議。「音樂紀事報」(La Gazette Musicale)創辦人──比利時樂評家費第斯(Francois Joseph Fetis,1784~1871)就曾在「音樂評論」(La Revue Musicale)裡批評李斯特:「天賦高如李斯特者,竟然把音樂變成如同雜耍或魔術一般,委實可惜……」而他動不動背譜演奏一整晚貝多芬的「作秀行徑」更引來諸多樂評的敵視與譏刺。這兩極的評價絕大部分來自於李斯特的「大頭言行」。他會用最幼稚、最粗野不文的方式來回應不以國士之禮待他的王公貴族,譬如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對他說:「你還記得嗎?你小時候在我家裡彈琴,那時候我還是奧爾良大公,現在已經是國王了 ,變化還真大呀!」李斯特竟回他:「是呀,陛下,變化是很大,不過沒有變得更好!」;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V)聽信「李斯特非常驕傲自大,刻意模仿法國年輕人的怪異舉止, 除了藝術家譁眾取寵的外表,餘不足觀」的傳聞,於是他不屑在御前演奏;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厲行開民主倒車的「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1859)制度」也激怒了李斯特,憤而把他賞賜的鑽石扔在一旁;西班牙宮廷禮節禁止「鋼琴之王」與伊莎貝拉(Isabella)女王交談,他索性也不接受女王的邀約;當他知道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把上他的西班牙老情人蘿拉,孟德斯(Lola Montez),氣得音樂會邀請函也不給他了;沙皇尼古拉曾耳聞李斯特「共和」的政治傾向,故意在他演奏時譏笑他,還挑剔他的飄逸長髮,李斯特當場腦怒,反譏沙皇說:「當尼古拉沙皇說話的時候,連音樂都得保持肅靜呢!」觀乎以上誇張的「奇言異行」,若不是「大頭症」已入膏肓, 是不會有這種反應的。
不只是李斯特有爭議,跟他同時代的帕格尼尼、白遼士、蕭邦乃至於羅西尼,又何嘗沒有爭議,他們的後輩薩替、史克里亞賓更是「光怪陸離」、「滑稽突梯」!這些人都有通天的本領,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箇中原因全在於他們個人的「毛病」!
像白遼士就是個「情浪病(le vague des passions)」跟「孤寂病(malade del'isolement)」患者,他的浪漫變態而有殺傷力,孟德爾頌就說:「我不喜歡白遼士古怪癲狂的熱情,也不喜歡他對女人癡迷的模樣,更不喜歡他目空一切、裝腔作勢的嘴臉。他以為自己是『新世界的創造者』,但我覺得他根本沒有才華,突兀地像是如茵草皮上的一根『雜草』!他的音樂都留有鴉片的副作用及嘔吐物的味道!他的配器十分『髒亂』,我拿過他的樂譜後真想『洗手』!若不是他也喜歡莎士比亞、歌德,讚美葛路克及貝多芬,我真想好好咬他一口 !人們都相信白遼士追求崇高的藝術理想,但我一點也不信,看他跟在女人屁股後面的那副德性,我看他一心想的都是結婚!」
沒有鴉片味兒、卻滿身香水味兒的蕭邦則是個「性溫質純又奢靡逸樂」、寅吃卯糧、打腫臉充胖子的「高貴人士」,講究排場與時髦品味的外表下裹藏著嚴重雙重人格的「藝術天才」。他的鋼琴演奏技巧「圈內人」裡評價好極,但卻因孤僻自閉、容易緊張、敏感易怒、不喜歡與人交際而無法成為像李斯特那樣讓世人頂禮膜拜的鋼琴演奏明星,終其一生只能靠教貴族世胄的女兒們彈琴糊口;他一生無法與人推心置腹,性向也渾沌不明;他的「人」跟他的「音樂」都很莫名其妙地「Zal」。
炫技的么麼小丑帕格尼尼的怪異更是從他的長相表露無遺,他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的造型是他一生毀譽之所繫,他罹患的馬爾凡綜合症(Marfan syndrome)讓人們相信他與魔鬼打交道。樂評說他是個有損音樂藝術的「音樂騙子」,他的「帕格尼尼雜燴」被認為是一系列「聰明的把戲」,連「法相莊嚴」的德國古典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名家斯波爾(Louis Spohr,1784~1859)在1830年聽過他的演奏後都說,帕格尼尼「奇妙地融合了極端的天才、幼稚以及低級的品味」!
看到音符會連想到顏色的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colaevitch Scriabin,1872~1915)根本是個走火入魔的神棍,他的「人」彷彿只是個音樂史上的「靈異現象」,裝神弄鬼有餘、承先啟後不足;而他的「音樂」又混雜太多色光、芳香及幻象等「非音樂附件」,甚至偶而也冒出些許達達主義的傾向,「想把旋律化為一縷芳香」,他的作曲家同胞史特拉汶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很鄙視這種「虛張聲勢」的音樂,說他是個「音樂肺氣腫」患者!他起乩的言論最是洋洋大觀,令人瞠目結舌。試看:「我是自由,我是生命, 我是夢幻,我是疲累,我是燃燒不斷的慾望,我是福祉,我是瘋狂的激情,我是空無一物,我是遊戲;我是自由,我是生命,我是夢幻, 我是疲累,我是感覺,我是世界,我是瘋狂的激情,我是縱身一躍,我是慾望,我是光芒,我是不斷向上的創造力,含攝、征服、烙印、摧毀、再生。我是莫名感覺的洶湧熱潮,我是疆界,我是孤峰,我是空無一物。你,誕生於我記憶之光中的深遠的過去,你,未來和我的夢想之崇山峻嶺!你非你。我是神明!我是空無一物,我是遊戲,我是自由,我是生命。我是百花齊放,我是福祉寵裕。我是神明!我是消耗一切的熱情,把一切盡皆吸入無底的深淵,我是火,環抱宇宙、熊熊的燃燒之火,企圖把它燒成渾沌一片,我化脫韁的力量為盲目漫舞,我是酣睡中的創作,是澆滅了的智慧。」
「南無」非古典非浪漫非印桌非序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達達尊者一薩替(Erik Satie,1866~1925)比史克里亞賓更怪,史特拉汶斯基說:「薩替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怪的一個傢伙!」他始終特立獨行, 無時無刻不在人群中標榜自己的「怪異」。他的造型終極古怪:夾鼻反光眼鏡、灰白山羊鬍鬚、圓頂呢絨禮帽、手持長柄雨傘、緊身燈絲絨外套、短絀的褲管加髒兮兮的綁腿,活像個中學物理教員。他這身奇裝異服無論在光鮮亮麗的上流人士 、最放蕩不羈的「三流」藝術家或邋遢破爛的「街友」看來都是那麼地「獨樹一格」、「不同凡響」! 他在《為自己而寫》一文中說:「愈是音樂家就愈瘋狂……我選擇了自己的領地:孤獨。」他白天懦弱像個侏儒、晚上堅強像個巨人,時而萎靡、時而瘋狂,他沒有發瘋而死真的是令人十分驚奇。他有時妄想自己是個「大人物」,他說:「我的贊美歌與巴哈的不相上下,但不同的是,我的更珍稀,他的更做作!」「我們必須拋棄德國的醃黃瓜, 可能的話,一片也不要保留!」「一個音樂家應當避免使自己的音樂變得糾纏不清、詭計多端,活像玩紙牌一樣。在音樂方面,旋律就是準繩。創作的回歸最終必定就是旋律的回歸。現在的音樂充斥著太多的雲彩、波濤、玻璃金魚缸、水神及夜晚的芬芳了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腳踏實地的音樂,一種屬於每一天的音樂。雜耍音樂劇、馬戲團表演、美國弦樂隊、黑人爵士團,這一切都孕育著具有同樣生活素材的藝術家們,藝術家們要的是真實的生活情景,不是遙遠的北歐神話。這種雜耍音樂劇舞台上所表現的生活的真實感著實震撼,才看第一眼就讓我們這些搞『新音樂』、『新思潮』的『新青年』自鳴得意的大膽創新顯得陳腐過時。舞台上演員的腦袋裡沒有任何的迂窒教條、腳下有顧忌地跳著行進……」
表面上看起來稍微「正常」的羅西尼,其實也怪透了 ,天底下除了肥鵝肝餅(Pates de foie gras)以外,沒有任何事物進得了他內心。他的玩世不恭與幽默感都是用來掩飾擔心自己終將「過氣」的手段。他把同時代的音樂同行差不多都挖苦遍了,連惡意批評他的樂評也一併消遣進去。他不敢坐火車,也不准自己的「骨灰」坐火車……他的音樂娛樂效果十足,照理說,應該是沒有爭議的,但白遼士就是厭惡(或者說嫉妒)這種「娛樂效果」,他說:「音樂在義大利人而言不過是一種感官的樂趣……他們希望音樂就像一盤通心麵,能夠不經思甚至不需注意就可以立即被吸收。」他聽過羅西尼的《塞維里亞的理髮師》後,對羅西尼更反感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巴黎高尚人士圈內掀起的『羅西尼狂熱』讓我愈發憤怒,因為我根本看不出羅西尼的音樂有什麼可以跟葛路克與斯蓬蒂尼(Gaspare Spontini,1774~1851)大師作品相提並論的地方。他在旋律上的玩世不恭以及對戲劇表達和要求的馬虎、他那反覆出現的華彩樂段、他那始終存在的幼稚的漸強和他那野蠻的大型喧鬧場面都讓我非常生氣,以至於我在那部配器精當的偉大作品《塞維里亞的理髮師》中都無法發覺他究竟有何高妙之處。我經常問我自己,怎樣才能在義大利劇院下面挖個雷坑,然後把劇院連同所有崇拜羅西尼的人一起炸上天去。」同樣不爽羅西尼的還有偉大的德國作家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deus Hoffmann,1776~1822),他把羅西尼斥為「滑稽可笑的壞蛋」。
本書所揭7個音樂家當然都是「典範」,但同時也是千瘡百孔、遍體鱗傷的典範。他們的共同點是生前死後都存在著巨大的爭議,而他們所受的兩極評價正是來自他們的「毛病」與「奇言異行」,這些奇言異行解釋了他們的人際關係、反應了音樂家生活的實況,同時也比音樂家們全部的作品「說」的更多,透過這些,音樂家獨一無二的形象更加鮮活。所幸愛樂者就算不欣賞音樂家的人格,也可以喜愛他們的音樂,畢竟孔丘也說:「不以人廢言,不以言廢人。」倘非如此, 安東•魯賓斯坦說的話還有什麼參考價值?據史載他自己也是個登徒子。有天,他自鳴得意、帶點炫耀地對女低音歌唱家路薏絲•赫麗特-維亞爾多(Louise Heritte-Viardot,1841~1918)說:「如果我要負責我所有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話,恐怕兩個羅斯柴爾特(Rothschild)家產都不夠。」哦!安東,魯賓斯坦也是個「典範」!
毛昭綱2008/1/24
【林序】
每個人都曾經是思春的維特,對待初戀都力求完美,所以大多在感情上會有像白遼士一般的奇言異行。對於經歷年少輕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我們,實不足為奇。只是要像他這般,把心裡的幻想化為實際,我們可力有未逮。今天聽聽他的幻想交響曲,實在很難同意伴隨曲子流行的故事。因為曲子十分沉穩老練,除了部分選段,很難感受到苦戀的激昂轉折及劇烈迴盪。但這首曲子對撫慰失戀者自有其功效,也許作者也是自其中解脫。因為曲末乍見光芒的高潮,似乎為命運揭示另一條坦途。
毛兄為音樂評論另闢蹊徑的用心,再一次在本書昭然若揭。以白遼士開始,本書評介的七位音樂家,恰好正是史上最令人爭議的音樂家之一。即使篇末較正常的羅西尼,也可以為著味蕾的快感,斷然捨棄音樂家的身分,為羅西尼牛排代言。雖不至於驚世駭俗,卻也令人百思不解。不過毛兄提供的解答或可揭此千古之謎(下一個挑戰也許就是西貝流士,幾無徵兆,在去世前三十年間,未寫下任何一個音符。)
本書所寫的音樂家,較前一作品《音樂家的桃色風暴》內的人物更加爭議。是讀者口味被養的越發加重;還是花都正是這類特出人士解放內在的溫床;甚至回歸原點,只有將潛藏心底的聲音揭開,才有機會發現天籟。也許這就是天才和我們之間的鴻溝,或僅是一線之隔!
與前書略有不同,本書專注於音樂家的本事軼事,對於資料蒐羅更勝之前。不過在版本推薦上,顯然要留給讀者空間。然對我如此LP買賣商人,這些人名足以觸動曲目版本的銷售開關。我終究是還是難忍技癢,推薦幾張不易搜尋的LP版本,讓各位傷傷腦筋。也讓毛兄預先收集一下本人邪惡的題材:
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除了內文推薦的兩個版本之外(孟許和戴維斯),以下的版本肯定是音響迷的最愛之一:Varujan Kojian指揮Utah Symphony Orchestra(Reference Recordings RR-11)這套唱片當年出版後,因為音效卓絕,迅速被Harry Pearson選入了TAS的天書榜單。尋常公司一張唱片容納的曲子,他家刻了三面。許多發燒友著迷的第五樂章《妖巫安息日之夢》開始的鳴鐘聲,最常被提出來做為音效傳真的討論議題(對此我甚為不解,到中台禪寺聽自己敲幾下鐘,不是更真實嗎?)為此RR備份第四/五樂章刻在第四面,體卹大家對這兩個樂章的折磨。這張唱片當年有33轉和錄音師KOJ推薦的45轉的版本。當時一套45轉唱片賣1600大洋,是一般版本的5倍價格。誇張嗎?一點也不!現在你如果還有一套,賣到一萬還有人搶!
史克里亞賓曲目的夢幻版本,大概就是他的女婿Vladimir Sofronitsky在莫斯科史克里亞賓紀念廳的實況錄音:Melodiya D-19639 Sofronitsky鋼琴演奏Scriabin : Pokhoroniy March/ Preludes/ Sonata-Fantasia/ Mazurka/ 2 Pieces, Op 56, etc.。聽聽本書內文中,俄國一代鋼琴宗師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讚美Sofronitsky的話:「他像上帝一般在彈琴,他看起來儼然就是上帝……」如果你有幸聽到他的琴音,就知這不是溢辭。那種抬頭彷彿可以看到飄在半空中,躍動的音符,只有上帝和Sofronitsky才有這種魔力。
薩替:許多人都知道三首如沐春風的傑諾佩第組曲(Gymnopedies)。如果你第一次聆聽薩替,就是這首作品,算你中了頭獎。最多排除三首薩拉邦德舞曲,其他的曲子,大約都是過40歲中年危機的我們才會想嘗試的。除了契可里尼(Aldo Ciccolini)的版本外,其實其他的法國鋼琴家的版本也可以嘗鮮一下。例如Jean-Joel Barbier版本(ALVARES C111)。他們會摒棄過去制式詮釋這首曲子的朦朧美感,以除霧方式,讓這首曲子音符較為清晰。不論好壞,只是另一種感受。
蕭邦:毛兄沒有在內文推薦任何版本是對的。蕭邦的作品幾乎沒有任何炫技之作,也就沒有太複雜的技巧。這就是為何他的作品「對學生太容易,對大師卻太難」。其版本汗牛充棟,真的不好推薦。如果硬要我推薦特別的大師,那就是巴西女鋼琴家古伊奧瑪爾,諾華伊絲(Guiomar Novaes)吧!她有同蕭邦一般纖細敏感的性格,其演奏如其溫婉風格,碎步般的細節,充份且同時掌握靈動與溫柔,讓人感到賞心悅目的美感。
李斯特:以鋼琴家及鋼琴曲作者著稱的李斯特,幾乎沒有任何的交響曲。所以對其他作曲家稀鬆平常的交響曲目,對他而言,反而是罕見曲目。這裡要推薦的就是但丁交響曲(Dante Symphony)。由於要題獻給華格納,配樂的部份當然不能漏氣。加上神曲的背景及描述地獄的景象,樂聲雄渾激昂,是音響迷的最愛之一。我推薦的版本音效可能要略遜一籌,因為它是錄音史上的第一個版本。不過也要感謝這家唱片公司的開發,讓後繼者不斷發覺曲中靈感。由於有歷史意義,—位喜愛這個曲目的日本人,曾開高價向我搜羅這個版本:George Sebastian 指揮 L'Orchestre de l'Association des Concerts Colonne。(URANIA US57103)
帕格尼尼:唱片史上有兩個小提琴獨奏曲目,一直為發燒友所熱逐。一個是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曲(6 Partitas & Sonatas for solo Violin),另一個曲目就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24 Caprices)。這兩個曲目大師演奏的版本,現在得靠金錢的堆砌,才有機會搜羅完全。像天才小提琴家Michael Rabin的隨想曲原版LP版本,一套是以萬計。早逝的Ossy Renardy的REMINGTON的單音版本也近萬元,而且有行無市。傳奇的法國大師Devy Erlih在ADES的版本價值連城……。其他幾個通行的版本像Perlman、Midori、Ricci、Accardo等等,沒幾千元也很難搞定。有一陣子我很厭倦這兩個曲目,因為它們讓唱片變成了古董,只有把玩而完全沒有聆聽的樂趣。不過要搞定這兩首曲子,沒有一定的技巧是不可能出唱片的。CD在價廉的前提下,可以讓聽者盡情享受演出者學院的訓練,以及更重要的,他們在小提琴技藝上,造物者特別賦予的天份!
羅西尼:對於許多亞洲的發燒友,在看過毛兄的作品之前,所知道的羅西尼可能不是美食家;甚至不是歌劇家;而是一位六首弦樂奏鳴曲的作者。這個曲目在港日發燒友的吹捧下,已是室內樂的測試版本。10年前大家競相收藏Neville 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s-in-the-Fields的版本(ARGO ZRG506/603),現在則為了Accardo擔綱演出的PHILIPS版本(6769024)拼死以求。許多人得意的告訴我,他剛花了兩萬元搶到一張。我則無奈的搖頭。對我來說,弦樂奏鳴曲是好聽的,但只限於前幾次,樂曲大約耳熟能詳了!他是茶餘飯後的點心,無須花正餐的錢去享受吧!何況兩萬塊可以吃多少頓ㄚ!
我好像又離題弄斧去了!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毛兄的心理解剖刀,帶領大家一步步,歩向作曲家的另一層面……
【目錄】
無病呻吟的「鬼才」白遼士
走火入魔的「宋八力」史克里亞賓
裝腔作勢的「達達鼻袓」薩替
多愁善感的唯美「癆鬼」蕭邦
華而不實的「大頭症患者」李斯特
炫技的「么麼小丑」帕格尼尼
貪圖逸樂的「美食癖幽默大師」羅西尼
【內文選讀】
無病呻吟的「鬼才」
白遼士
「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富詩意、最有力道,也最活生的一種。音樂理當是最自由無羈的,但它現在還不是。我們當代的音樂就像古典的安德洛莫達,赤身裸體卻美麗非凡, 她被鎖在岸邊的岩石上,正等待柏修斯來給她鬆綁,將『循規蹈矩』這頭怪物徹底粉碎!」
《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Op.14)在貝多芬死後3年的1830年12月5日在巴黎音樂學院首演。作曲者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在總譜上加上詳盡的註解,其中一段是這麼寫的:
「一個多感而想像力豐富的年輕音樂家,因無望的愛情而沮喪,他以鵜片自戕,但因劑量不足,反倒使他置身一個詭譎的幻境。他的思緒、情感和記憶在發著高燒的腦袋裡轉化成音樂意象,他的摯愛成了一個曲調、......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特徵 | 西洋古典 |
古典作曲家 | Rossini, G. 羅西尼 |
裝訂 | 平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90年代 |
外型尺寸 | 約A4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