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今樂曾經照古人:音樂文本面相與評論

今樂曾經照古人:音樂文本面相與評論
今樂曾經照古人:音樂文本面相與評論
    身為各大雜誌樂評專欄主筆,音樂專業背景、流暢的文筆、誠實負負的評論,深度而專業的解析--不論是解析作曲家或演奏者,每一篇都引人入勝,每一筆都能啟發思考...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樊慰慈
  • 總書頁: 311
  • 商品編號: B444
  • ISBN: 9578371934
NT 361
NT 380
未稅: NT 361

簡介

【作者序】

鄉愿,藝術之賊也

狹義地講,一個完整的音樂環境基本上包含創作──展演──賞析三者,這三者間的關係是雙向交流、循環不已的,樂評不過是此一生態循環中某種層面的具體表現。但一般易被忽略的是,三者不但可能發生角色互換,也都具有廣義上的主觀原創性。譬如創作者可以到台下成為欣賞/評論的角色,也可以上台成為富創意的演出者。不同的作曲或演出,本身都在藝術上有好、壞、對、錯的可能,樂評之成為一門藝術,在此也不例外。三者並無主從之分,只是表達的媒介不同。

從事音樂評論,不必畫地自限於任何一種單一的美學觀點,但仍有些通則可循。例如音樂組成要素有音高、節奏與和聲的說法,但那只是呈現在樂譜上較具體的概念,實際效果卻可就音高、節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元素去評析。其中力度和速度在音樂裡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值,詮釋上有較大的空間;而音色又更抽象,往往觸及韻味、風格的神髓, 難以言喻。評論者可針對以上條件,輔以自身在音樂專業上的認知,對每一次不同演出時空的現象提出見解。

前《紐約時報》樂評主筆荀貝格曾就樂評必須具備的條件提出看法:要有好的聽力與記憶力,最好具備音樂專業背景,以及流暢的文筆。此外,樂評不應受外在或既有的印象左右,稱職地依本身學養、經驗和品味下筆,先誠實地對自己負責,並能坦然面對被批評者。

常聽到一個似是而非的論調:「樂評要盡量客觀。」或係將藝術上的「主觀/客觀」與道德上的「偏私/公正」混淆下的誤解。誠如藝術上沒有真正客觀的創作與詮釋,「客觀樂評」的可能性令人存疑,不如認真面對現實:藝術的價值正在於其主觀性,通過明心見性的表白,愈能發人省思愈妙,彼此經「對話」後激盪出更多的藝術火花,對方最後是否被說服反成其次。此一道理套用在作曲──演出──評論之間的任一環緒都適用。鄉愿不僅是「德之賊也」,更是藝術之賊。

如何體會藝術的美?這是許多愛樂者常面臨的問題。就一般所謂的藝術而言,「美」是一種感性的體驗與抒發,而將這種情感具象化為「作品」,則是一種相當程度的理性過程。而樂曲結構即為作曲家們各顯神通的一種理性表現,也是一種在歷史過程中反覆被遵循及突破的「傳統」格式。在目前所謂的西洋古典音樂範疇中,樂曲結構多藉段落間不同的調性、節拍、速度、及旋律等因素之轉折而突顯。因此,演奏者對樂曲結構諸般因素之理解與反應的敏銳程度,將大大(但非完全)影響其詮釋特定樂曲時的特色與結果。

至於樂評是如何察覺它?當然本身在樂理上最好有點底子,事前並做好讀譜的功課。想想人家演奏者為上台所花的這麼多工夫,台下的總不好光憑感覺去評頭論足吧?當然,演奏者有高低好壞及不同風格之分,樂評不也是如此嗎?此外,人非聖賢,既然大師在台上或有失手之時,再高桿的樂評也難免有失察之處。那麼讀者要如何判斷、信任樂評所言?多看多讀,用點時間來細細品嚐吧!負責的樂評不會把讀者當傻瓜,讀者也不要讓自己成為盲從的笨蛋。

筆者在課堂上曾做過一個比喻,其實樂評與律師還真有其相似之處。好的律師能對法條瞭若指掌,並對過往案例如數家珍;優秀的樂評不也對相關的樂理和典故要能充分掌握嗎?然而兩者間確有其重大的分野,最厲害的律師,是那種會鑽法律巧門,顛倒黑白,居然還能替雇主爭取勝訴的。而樂評呢?首先,他不能也不應該有雇主,其次,音樂的字典裡是沒有「勝訴」一詞的。

樊慰慈
2005年8月於台北

【作者簡介】

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兼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美國西北大學.音樂學哲學博士 ( 1991 )

◆台新藝獎第二、三、四屆觀察委員
◆《音樂時代》、《鋼琴藝術》雜誌專欄主筆
◆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國際音樂大賽相關資訊究案》( 2000 )
◆台北愛樂文教基會《台灣樂壇新秀》青年音樂節藝術顧問兼鋼琴組評審召集人(1998、2000、2004 )
◆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 ( 1996--1998、1999--2000)

著作
◆《今樂曾經照古人:音樂文本、面相與評論》( 2005)
◆《飛越高加索的琴韻:俄羅斯鋼琴樂派的歷史與傳承 》( 北京、2005)
◆《琴封榜;國際音樂大賽相關資訊研究》(2001)
◆《飛越高加索的琴韻:在俄羅斯鍵盤沙場上操兵的樂評》(1997)
◆  Variant Performances of Franz Liszt's Piano Music in Early Recording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extual Alterations(1991)

 【內文選讀】

第一章 今人何見古時樂

第一節 令巴黎也為之傾倒,來自華沙的芬芳──論蕭邦彈蕭邦

演奏樂派的形成
藝術是人類追尋美的一項過程和結果,對於一位成熟的藝術家而言,任何作品的產生,都必須經過一段獨立思考的創作過程。於是在各種藝術領域裡,存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及行為表現;若經由歷史之沈澱與累積,則往往形成彼此間旗幟鮮明的藝術流派。長久以來,在西洋古典音樂的詮釋上,亦有各種演奏樂派的不成文說法。這些樂派的形成,有的是依特殊的演奏方式而區分,例如克萊門第(Muzio Clementi,1752-1832)所主張平靜的手部彈琴姿勢;也有的是根據演奏家的學習背景與傳承而定,例如受十九世紀匈牙利小提琴家奧爾(Leopold Auer,1845-1930)風格所影響的俄國小提琴樂派。(註一)

有時某些共通的特色與背景匯集在一起,便形成了所謂的民族演奏樂派。被歸納於這類樂派的演奏者,大多具有同樣的民族血統或國籍,並擅於表現某些共同的音樂語法,甚至均經過相同的音樂訓練體系,例如十九至二十世紀間,以莫斯科音樂院為首所代表的俄國鋼琴樂派,以及由巴黎音樂院為主所形成的法國鋼琴樂派。

 

目錄

【目錄】作者序 鄉愿,藝術之賦也 緒言 「蕭邦」召我以煙景,「路普」假我以文章
   ──如何瀟灑地做個看似音樂三等公民的樂評第一章 今人何見古時樂? 第一節 令巴黎曾為之傾倒,來自華沙的芬芳─論蕭邦彈蕭邦 第二節 音樂生死學──李斯特的《死之舞》 第三節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揭開美國音樂新頁 第四節 橫看成嶺側成峰──理察,史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一日遊 第五節 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 第六節 東方鋼琴曲vs.琴曲東方化第二章 琴聲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第一節 從「歷史錄音」在音樂學研究上之應用,探討「視錄音為史料」之意義與方法 第二節 原典樂譜與歷史錄音──音樂的骨架和血肉 第三節 琴鍵魅影──再生演奏鋼琴的古早情懷 第四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飛利浦「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系列初探 第五節 契利比達凱在音樂中探尋事實 第六節 欲「速」則不達?──固爾德文火慢烤布拉姆斯第三章 峰迴路轉的琴鍵之道 第一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你可能不知道的范‧克莱本 第二節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專訪范‧克莱本 第三節 從傳奇中復活──義大利鋼琴大師費蘭悌諾 第四節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悼義大利鋼琴傅奇費蘭悌諾 第五節 英雄出少年,藝高人膽大──青年鋼琴家郎朗的音樂心路歷程第四章 琴鍵沙場走一回 第一節 從里茲大賽崛起,因霍洛維茲再造──普莱亞琴藝三部曲 第二節 【樂評】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普莱亞鋼琴獨奏會印象 第三節 好菜下好酒,好酒豈獨酌──美髯琴痴齊默曼的痴情唯美 第四節 得獎的開始,是成功的終點?─齊默受搭上冠軍的最後班車 第五節 【樂評】齊默曼彈德布西 第六節 【樂評】齊默曼吟誦起維也納樂派──愛與死的樂章 第七節 一個華裔美國人在巴黎──一九九三年范‧克莱本大戰廢墟裡的浴火鳳凰 第八節 【樂評】與裘元樸的第三類接觸第五章 馳騁琴鍵的女武神們 第一節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智利女鋼琴家珞希塔‧蕊娜德的故事 第二節 拉蘿佳與史蘭倩絲卡──兩位女鋼琴家的傅奇 第三節 【樂評】美女與野獸──露絲‧史蘭倩絲卡鋼琴獨奏會 第四節 從李帕第到阿格麗希──在詭譎的世局中以琴壇新新聞解悶 第五節 【樂評】阿格麗希的時光命題第六章 琴鍵上遺留的諸家指紋 第一節 【樂評】老驥伏櫪的鋼琴家尤利‧布柯夫 第二節 【樂評】超越黑白的鍵盤藝術──評安德列‧瓦茨鋼琴獨奏會 第三節 【樂評】詩的心靈饗宴──記傅聰鋼琴獨奏會 第四節 【樂評】意猶未盡的演出!──蓋瑞‧歐森演奏布拉姆斯與蕭邦 第五節【樂評】暴投與漏接──NSO「鍵盤雙傑」系列音樂會之貝洛夫 第六節【樂評】大力士、馴獸師與鋼琴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巨匠 第七節【樂評】李雲迪與瓦薩里──喬丹規則的不同面相跋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當音樂學槓上樂評 參考書目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特徵西洋古典
適用對象大師級
樂器鋼琴
古典作曲家Chopin, F. 蕭邦
裝訂平裝
形式
出版年代9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