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音樂家3:巴赫 (巴哈)
作者呂克安德烈,馬塞爾,是一九一九年出生的法國作曲家,也是 Cahiers du Sud 雜誌的評論家,本書要探求的,並不是傳記,也不是作品解說,而是試圖把巴赫的音樂,和產生它的巴赫的人性秘密,解釋幽明,此書確實接近了巴赫的本質...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馬塞爾
- 譯者: 邵義強
- 系列名稱: 永恆的音樂家
- 出版日期: 1970/1/1
- 總書頁: 270
- 商品編號: B383
簡介
【譯後記】
有人說,不知道巴赫,就休談音樂。又說,音樂起自巴赫,也隨巴赫告終。我個人並不喜歡這樣武斷的論調,但在這些話中,畢竟還是存在着一部分真理,不能不加注意,但有時却從心底,相信了這些話。這種信念,是和信賴音樂彼此連結的。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巴赫,全都够了。像貝多芬和蕭邦,以及現代的音樂,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但再也沒有人,能像蕭邦那樣,使人感到音樂的驚人意境。有人必定會問:莫差特不也是驚人的存在嗎?是的,莫差特眞眞確確的,是一件奇跡。我覺得莫差特的奇跡,不能去分晰。奇跡只有用奇跡才能解釋。可是,巴赫並不是這樣。巴赫不管它有多麼出奇,卻必定有一種必然性。正如他所寫的所有音符,都刻印著必然性那樣,巴赫的存在,是一種必需的。此事促使我們,不能不去探求無窮無盡的巴赫。
關於巴赫,直到現在,不知有多少人談論過。他的生涯,不管多麼微細的事,都有人去探究,任何小的作品,都成爲註釋的對象。關於巴赫的事,好像所有的一切,都被談論過了。正是作者所感嘆,現在要寫有關巴赫的書,實在是一椿希望渺茫的賭注。盡管有這樣的感嘆,但巴赫的事,仍舊反覆被寫成書。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工作有了驚人的發展與成果後,巴赫就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加以思考。這本書,並不是專門性的研究書,而正如法國人那樣,作者並不拘泥於細微的硏究資料。但此書仍是一本値得一讀的書。雖然不考慮新的研究而談論巴赫,是一件極爲危險的事,但作者卻以獨特的方法,把這種危險,巧妙的閃避了。他覺悟於「希望渺茫的睹注」,但作者卻不能不把它撰寫出來。
即使被論述過許多,但有關巴赫的事,卻必須反覆地撰寫。巴赫就是這樣的作曲家。對於他的音樂,只要更加了解,就會把人抓牢不放。這種難以置信的完全的音樂家的秘密,時常成爲新的探求的對象。不論以前有過多麼精彩的巴赫論,或是好的詳細的研究,最後也只能算是一羣瞎子在摸象。就像可以引發這種感觸那樣,巴赫實在就是巨大的存在。於是,任何人都會想,那麼我自己呢?然後,當你把書寫完之後,就會自問自己所感觸的,究竟是巴赫的頭呢?還是胸部?或只是四隻腳而已?此書究竟接近到巴赫全貌的何種境界,只能由讀者自己去判斷。但我可以這麼說,此書確實接近了巴赫的本質,這是可以深信不疑的。當我第一次看到此書時,原先並沒有多大興趣。原因是,作者呂克安德烈,馬塞爾,是一九一九年出生的法國作曲家,也是 Cahiers du Sud 雜誌的評論家,但他並不能算是巴赫專家,所以我想此書可能又是一本反覆地讚頌巴赫的俗書。可是隨著往下細讀,很令人欣慰的,我的預想完全被打破。例如有關巴赫的數目的象徵,我雖然和作者的想法稍有不同,但從整體上看,有許多地方不由得和作者發生共鳴,同時多少也受到啟發。的確,作者也在頌讚巴赫 (可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頌讚巴赫),但這種頌讚,並不是根據既成的巴赫像發出的。在那裏,有著法國人的感覺,以及現代人的眼光。
此書應該怎樣稱呼呢?這並不是單純的傳記。如果以客觀的傳記看它,有許多不周全的地方。可是作品的詮釋,也不是作者的目的。在這本書上取用的,只是巴赫龐大的作品羣中,很少的部分而已。例如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卻一個字都沒有提到,對此事,讀者一定會覺得奇怪。對於拉丁式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曾略加讚美,可是對日爾曼式的無伴奏小提琴曲,卻視若無睹,實在像法國人所特有的作風。但作者所要探求的,並不是傳記,也不是作品解說,而是試圖把巴赫的音樂,和產生它的巴赫的人性秘密,解釋幽明。也許這種做法,可以稱爲「評論」。只要和巴赫有更深的接觸,我們就會更加驚嘆他的音樂過於精美,使音樂成立爲音樂的一切時,任何人不能不抱著是「希望渺茫的睹注」的想法。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讀者必能發現隨處滲透著這種心情。作者在這裏想要寫出來的,並不是被神聖的面紗所包圍的、嚴肅的巴赫。也不是任何人都尊敬,但不知從何親近的巴赫。
要闡明巴赫的秘密,最好是打破巴赫的此類神話,使我們從樂聖「巴赫」的符咒與束缚中解放出來。也就是,巴赫的 Entzauberung 和 Entgotterung,必須先行。作者強調出此事,因此,把他的性生活都提出來,試圖描寫巴赫赤裸裸的姿態。然後以這樣的角度,去探求巴赫偉大的秘密,就是此書的特色,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本書於一九六一年,納入「梭爾菲叢書」中出版。此册譯本,取用的是最新的一九六六年版,於作者並不是專門的研究者,隨處可見細部資料的錯誤,明顯的誤解或誤記,由於責任感所促使,都譯者逐一訂正。此書中引用了許多巴赫的書信或其他文件,爲了避免重譯,全部照德文原始資料譯出。
【目錄】
所謂父親
對音樂的熱情
爲祌的偉大榮光
樂師長
鋼琴曲集
安娜•瑪格達蕾娜
湯瑪斯敎堂合唱長
受難曲
忍受十字架的痛苦
走到吾主之前
譯後記
【內文選讀】
關於約翰•瑟巴斯倩•巴赫的一生,在這本篇幅有限的書中,以及前輩殊多論述之後撰寫,實在有如一件希望渺茫的睹注。尤其巴赫是一位很難以文學趣味描述的音樂家,因此更不易落筆。要分析這位穩健而出類拔萃的天才,也近於是不可能的事。但巴赫却是衆多大師中,最需要有耐心地介紹的人物。因此,我在某些方面,則遠離了慣常的傳記寫作方式,企圃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這位莊重的音樂家的英姿。
凡是所謂音樂家,卽使只是在使一首奏鳴曲展開的當兒,必然使自己從隣近者的心中誕生,最後卻爲隣近者注入新的生命。此事恒常是作曲時的惟一目的,而巴赫也不例外。從本質上看,他是一位媒介型的音樂家,這種特性,使他和別的許多作曲家,有了顯著的區別。
他深信自己的才華,是神的恩賜,因此淸楚自己對神應盡的責任。當他把自己的才華,悉數奉獻給同時代的人時,對於自己奉獻的理由,知之甚詳,而且專心致志,全力以赴。當他的音樂才能,對衆人有好處時,他才感到對得起神,才有臉面對他敬愛的神。因此,他不僅有得天獨厚的音樂才能,而且是一位全人類的音樂家。他確信此事,所以從未抱過誇耀的心理,甚至連這種意識都不曾有過。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特徵 | 西洋古典 |
古典作曲家 | Bach J.S 巴哈(巴赫) |
裝訂 | 平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80年代 |
外型尺寸 | 約B5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