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小提琴與鍵盤鳴奏曲--K.304 K.378 K.454及輪旋曲K.250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
-
一個成功的莫札特音樂詮釋者或聆賞者,要能細察莫札特音樂的內涵,同時感受樂曲的整體樂思,才能深刻體驗莫札特音樂裡如大自然般純淨而美麗的藝術界。本書對於莫札特的生平、古典樂派的樂器、演奏風格、創作背景、樂章形式內容及演奏技巧詳加探討,是了解莫札特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精髓的最佳導引。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孫巧玲
- 總書頁: 274
- 商品編號: B79
- ISBN: 9868246512
簡介
【緒言】
身為一個小提琴演奏與教育工作者,經常反覆思索如何才能達成每一次專業而精彩的演奏?誠如莫札特在1778年1月17日,給其父的家書中所言:演奏者應該要將作品視如己出。「演什麼要像什麼」,深入其境去探究作曲者的時代背景與樂念思維,忠實而精確地體會原作精神,實現敏銳的詮釋與再創造,才能確實掌握樂曲的內涵,成就一次完美的演出。
壹、創作理念
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史上,古典樂派處於一個撥雲見日、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而莫札特與海頓是代表古典樂派最重要的音樂家,因此筆者選擇莫札特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作為本書之研究主題,針對這些呈現出古典樂派蛻變過程的樂曲,來探討這位天才音樂家奏鳴曲作品創作經緯。未來更希望能夠逐一研究不同時期弦樂作品的演奏詮釋,探索小提琴音樂的整體性發展脈絡,並將心得作為在演奏與教學上更紮實的學理基礎,是撰寫本書的動機。
多年來為了確實掌握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與其成熟的詮釋方法,筆者曾研究撰寫有關代表巴洛克時期的巴哈、浪漫樂派的布拉姆斯,及現代樂派的巴爾托克等人的弦樂相關作品的專書。近五年來, 更有計劃地設計了系列性的音樂會,演奏各個不同時期的經典小提琴作品:包括主奏一場巴洛克時期維瓦第「四季」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一場古典樂派莫札特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奏鳴曲、一場貝多芬寫在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轉捩點上的成熟時期作品「三重協奏曲」、一場德國浪漫樂派大師布拉姆斯承襲古典傳統的三首奏鳴曲、一場法國與挪威色彩浪漫、多采多姿的奏鳴曲、一場中國五十年代的小提琴協奏曲經典作品「梁祝」,以及一場全場委託台灣作曲家創作的小提琴作
品節目「小喬樂集」。在演練期間對作品創作背景皆多加探索,並對樂曲結構深入分析,藉以體會各個不同時期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風格。
西洋音樂走過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時代,於18世紀後半逐步踏入新紀元。音樂的園地由教堂走入皇朝宮廷,進而擴展到民間街坊。政治、藝術、文化、及音樂由區域性的獨立發展,逐漸地融合、拓廣,藉由科學、印刷、交通傳輸的急速發達,開啟了國際化、無邊界、制度化,更理性化而更具潛能的新頁--古典樂派。莫札特際此時空交會、朝代輪替的多元轉軸下,由音樂神童蛻變為承先啟後的閃亮巨星,在其短暫的創作生命中,寫下無數經典傑作。他是與古典樂派一起成長的音樂家,為古典樂派的音樂建立了根基,他的作品也為其後兩百多年西洋音樂發展過程留下了最重要的記錄。如果說,十九世紀的浪漫樂派是個人的、主觀的、重感情的時代,那麼浪漫樂派充滿豐富想像力、具有強烈情感衝擊性的情緒表現、與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必定源自於古典樂派的自然樸實與安穩執著。換言之,古典時期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化的平衡特質,是以奏鳴曲式為完善的基本樂曲結構形式,成為爾後浪漫樂派發展依循的軌道。
莫札特以小提琴家、中提琴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及作曲家等多重身分,完成了許多的演出活動與音樂作品。本書在第一章先介紹莫札特的生平,說明他如何受到父親的啟蒙培養、如何由豐富的旅行活動中取得創作的靈感與演奏的機會。第二章則由莫札特的時代背景談起,進一步討論他所熟悉並使用的各種巴洛克弦樂器及其演奏法, 然後敘述十八世紀器樂曲的演奏風格,並探討他的寫作如何受到不同作曲家創作的影響,據以體認莫札特音樂的創作背景與正確的演奏方法。正由於莫札特的作品融合了巴洛克時期各大名家的作曲技巧及創作精髓,將作曲家們的作品融會貫通,進而展現出獨樹一格的特質; 此特質使古典音樂的進展趨向一致,成為雅俗共賞的生活化藝術。莫札特最大的成就是在大量寫曲過程中,發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樂派作曲形式「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 ,並使其成為擁有無限發展空間與能量的器樂曲創作技巧與模式。
奏鳴曲 ( sonata ) 這個字,早在十六世紀中葉已開始使用,在當時並不具有任何曲式架構意義,而只是器樂曲的通稱。當時的器樂曲用以重疊聲樂旋律居多,或只是作為舞蹈伴奏而已。十七世紀時,在義大利的比雅久.馬理尼 ( Biagio Marini, 1587-1663 ) 、卡洛.法理納 (Carlo Farina, c.1600-1640 ) 、德國的約翰.史邁爾冊 ( Johann Heinrich Schmeltzer, c.1621-1680 ) ,以及海因立希.畢伯 ( 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 1644-1704 ) 等小提琴演奏作曲家的努力下,開始賦予器樂曲千變萬化的演奏技巧與獨立發展的空間,當時樂曲創作形式多以三重奏鳴曲 ( trio sonata ) 為主。
到了十八世紀,器樂曲的蓬勃發展歸功於巴洛克時代的許多音樂家,如義大利的科賴里 ( 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 、韋瓦第 (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 ,以及德國的巴哈 (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韓德爾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 等人。這些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們大量地寫作巴洛克器樂協奏曲及奏鳴曲,其中奏鳴曲的創作模式,可分為純器樂形式的教會奏鳴曲 ( sonata da chiesa ) 及結合各式舞蹈組曲的室內奏鳴曲 ( sonata da camera ) 。海頓與莫札特所留下的豐碩作品,呈現出古典樂派的奏鳴曲曲式 ( sonata form ) 逐步定型的經過。此曲式爾後成為所有器樂曲,包括二重奏鳴曲、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協奏曲、交響曲等創作的寫作基本架構。
莫札特奏鳴曲的樂曲結構強而有力卻又簡單明瞭。此曲式在經過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偉大作曲家的發揚光大後,儼然已是所有器樂作品的發展根源。對於作曲者、演奏者,及聆賞者而言,了解古典樂派作品必須由其器樂奏鳴曲的內容形式著手。這是最基本而重要的學術課題,也是演奏、欣賞、詮釋時不可或缺的探索重點。本書在第二章第四節裡對於古典樂派音樂的特色與奏鳴曲的基本形式加以闡述。第三章則闡明莫札特如何將原本只是有小提琴伴奏的鍵盤奏鳴曲,變成為以成熟室內樂形態展現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其間的轉型過程就是莫札特在室內樂二重奏曲創作上的重要成果與貢獻。
貳、學理基礎
尋求莫札特作品的正確演奏風格與詮釋方法是本研究的初衷, 其所涵蓋的探討範圍很廣。因此筆者三年多來四處搜集資料,研讀相關書籍,發現針對其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可以找得到的專題資訊並不多,更無專書可供參考。但坊間有關莫札特的生平與作品的書籍卻是琳琅滿目,有許多音樂學者投注畢生心力於此題相關之研究,提供 了極有價值的參考論著。因此筆者以莫札特生平、創作背景、莫札特的弦樂器、莫札特的往來信箋、莫札特的其他弦樂相關作品、古典樂派演奏詮釋法、莫札特的弦樂作品分析等方向,首先進行分項探討, 並掌握有根據的學術資料來源,做為本書創作的學理基礎。
在音樂學家梅納德.所羅門 ( Maynard Solomon, 1930- ) 的論著《莫札特的一生》(Mozart --A life, 1995 ) 中, 作者以動人的筆觸,深刻、細膩而詳盡地將莫札特的一生分為早期、薩爾茲堡時期、維也納時期及晚期,人性化地以長篇小說的方式呈現,精彩動人。另一本與生平有關的參考著作是勞勃.古特曼 ( Robert Gutman ) 所寫的《莫札特--人文傳記》(Mozart--A Cultural Biography, 1999 ) , 此著作以連續三十五篇的專題貫穿莫札特一生的故事,內容精彩豐富。以上兩本專書皆為近十年內所著極具學術權威的莫札特傳記,是本書第一章中有關「莫札特生平」論述的重要參考書目。
政治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 ( Edward Gibbon, 1737-1794 ) 在所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 (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776 ) 中,將1750年代,也就是莫札特出生的時期,稱之為權利競爭的時期 ( The Age of the Great Power ) 。 並比較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政治生態,如美國1776年的獨立戰爭及法國1789年的大革命。作者敘述了薩爾茲堡平和且特殊的政治與宗教改革過程,是本研究第二章第一節「時代背景」說明的主要參考依據。第二節有關莫札特所使用的弦樂器則參照了溫蒂,湯普生 ( Wendy Thompson ) 所編著《莫札特的生涯時期》( The Life and Times of Mozart, 1996 ) 一書,書中提供了一些莫札特的巴洛克樂器及其演奏時的相片,成為討論莫札特音樂的弦樂音響特色與巴洛克音色詮釋方法的佐證依據。
勞勃.道寧頓 ( Robert Donington, 1907-1990 ) ,專門硏究並製造巴洛克樂器,多年有成。他的《巴洛克音樂一風格與詮釋手冊》 ( Baroque Music: Style and Performance A Handbook, 1982 ) 與瑪麗.希爾 ( Mary Cyr,1946 ) 的《演奏巴洛克音樂》,詳細地探討了巴洛克音樂的風格與詮釋法。弗瑞德利克.紐曼 ( Frederick Neumann ) 所著《莫札特的裝飾音與即興演奏》(Ornamentation and Improvisation in Mozart, 1986 ) ,著墨於各項技巧的詮釋,分別介紹說明了裝飾音與即興演奏的方法。羅賓.史陶維爾 ( Robin Stowell ) 尤其對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弦樂音樂及樂器等多項領域,經常為文論述。最後是萊奧波德.莫札特 ( Leopold Mozart, 1719-1787 ) 所寫的《小提琴演奏法基本研究》( Versuch einer grundlichen Violinschule, 1756 ) ,有多種譯本問世,迄今仍被譽為經典的小提琴等學文獻。書中對於古典樂派以前的音樂史、樂器概論、記譜法、裝飾音、讀譜法、運弓法、各種把位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這些權威音樂學家的論述,是第二章第三節「十八世紀的演奏風格」、及第四節「古典樂派音樂特色」文中重要的資料來源。第二章第五節「莫札特不同風格的創作時期」,則主要是參考羅賓斯.蘭登 ( H.C.Robbins Landon ) 於1990年所編著的《莫札特概述》( Mozart Compendium ) ,此作囊括並編錄了許多音樂學者不同題材的莫札特專題,內容包羅萬象,資料整理詳盡易懂,是研究莫札特其人與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書目。
第三章「莫札特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的相關參考書目有
二 :阿布拉姆.洛夫特 ( Abram Loft, 1922- ) 於1991年所編寫的《小提琴與鍵盤二重奏曲目》 ( The Violin and Keyboard: The Duo Repertoire ) , 以及荷馬.烏爾芮齊 ( Homer Ulrich ) 1996所著《室內樂》( Chamber Music ) 。此二書是少有幾本有關弦樂作品專書中的經典作品。洛夫特的書主要是探討經典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而烏爾芮齊則針對重要作曲家的室內樂作品做論說,是深入研究弦樂作品時極為難得的參考資料。
第四章至第七章,是筆者在民國91年9月15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所舉辦的「莫札特之夜--孫巧玲小提琴獨奏會」,為演奏所需而作的曲目研究分析與詮釋報告,其中每一章的第一節「創作背景」資料參考了上述及其他許多書目。「樂曲結構分析」的部分,是基於筆者經年所學,依據目前美國最具權威的樂理學者查理士.羅森 ( Charles Rosen, 1927- ) 所著《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 1980 ) 及《古典風格》( Classical Style, 1997 ) 二書中的理論,對於旋律素材、樂句組織、段落結構,詳細做出樂曲內容形式之整體性分析。此四章中的「演奏詮釋」部分,則闡述在排練或演奏過程中,為了發揮音樂及技術上的效果與表現,肢體及心理上所應具備的理性樂念與情感思維。
參、內容形式
以上重要參考書目,皆有其明確特色及學理價值,而每一本論著都以不同角度探討莫札特的音樂,但並沒有直接針對其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做為研究主題的專書。筆者以演奏者的角度對這些作品深入了解,探討為什麼莫札特的作品如此引人入勝?對於孩童或業餘演奏者來說,莫札特的作品容易使人自得其樂,對於專業演奏者卻是見真功夫的莫大挑戰。為了提供演奏者在詮釋演奏莫札特作品時所需的學術理論背景,給予聆聽者完整的樂曲相關資訊,此創作報告共分為七章,詳述莫札特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創作的內容形式,與演奏詮釋時的方法技巧。
第一章「莫札特的生平」是依年代來記載莫札特在音樂道路上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包括「神童的誕生」、「首度西方音樂之旅」、「三次義大利之旅」、「維也納、慕尼黑、薩爾茲堡之旅」、「曼漢、巴黎之旅」、「維也納的全盛期」,以及「貧病交加,心力交瘁」的最後歲月等章節,做為其生平的介紹。將作曲家豐富的旅行演奏經驗及重要事蹟分期敘述,藉以說明每一次旅行見到的人事景物,所帶給莫札特在成長過程與創作風格上的影響。
第二章以莫札特創作的「時代背景」、「莫札特所使用的弦樂器」、「十八世紀的演奏風格」、「古典樂派音樂的特色」、及「莫札特不同風格的創作時期」等角度,分項討論。將莫札特周圍的人、事、時、地、物等重要的生活環境與社會潮流,以各個不同角度來硏究,再做全面性探討,闡明在演奏詮釋莫札特作品時所應具備正確而
貼切的時代風格與學術背景。
第三章針對莫札特的鍵盤與小提琴奏鳴曲演奏形式的發展過程,由小提琴聲部可有可無的「早期附有小提琴伴奏的鍵盤奏鳴曲」,到一定要有小提琴聲部但僅為輪替作用或伴奏地位的「給鍵盤或鋼琴與一把伴奏小提琴的奏鳴曲」,一直到展現對話形態室內樂組合的「成熟時期的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循序漸進地將其發展經過及脈絡,做分期探討。
第四章至第七章則以奏鳴曲 K.304 、K.378 、K.454 ,及輪旋曲 K.250 四首作品為例,逐一剖析各樂曲之音樂內涵。包括單一曲目的創作背景、樂曲的樂章結構、各樂章的作品分析、作曲技巧的特色, 及詮釋與演奏等項目。將三首奏鳴曲及輪旋曲作品依序對照譜例來做詳盡之分析研究,嚐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讀者分享硏究心得。
在第四章的「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 K.304 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中,先描述作曲者此時期的創作背景與本作品的特殊寫作緣由及理念,然後依序研討每一個樂章的樂曲結構分析及演奏詮釋。
第五章「小提琴奏鳴曲 K.378 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第六章「小提琴奏鳴曲 K.454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第七章「小提琴輪旋曲 K.250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亦如第四章,先介紹背景,再做樂曲解析,再做詮釋說明。由於奏鳴曲 K.304 只有二個樂章,而 K.378與 K.454各有三個樂章,因此第五章及第六章皆分為七節來說明。輪旋曲 K.250為單樂章曲目,在第七章中做三節的論述。
肆、方法技巧
本詮釋論著除了對莫札特的生平、莫札特弦樂作品與演奏風格,及莫札特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深入討論外,後四章針對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 K.304、K.78、K.454及輪旋曲 K.250 四個曲目,依創作背景、樂曲結構分析,及演奏詮釋順序,做逐一詳細的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成果報告。為求能夠確實對於演奏者在詮釋上有幫助,筆者於結論中條列式地整理出一個模擬的操作流程,循序漸進地導引讀者, 實際地體會一次有計劃的莫札特樂曲演練經驗。並以克萊斯勒所改編的莫札特輪旋曲 ( K.250 ) 為例,將研習過程分為:建立整體印象、研究創作背景、理解樂曲形式內容,與練琴步驟等,逐項進行說明, 期能使文中所提及的詮釋方法與演奏技巧有效率的被應用。
整體而言,莫札特音樂最常見的性格恰如其人,是喜樂而開朗、愛開玩笑而效果輕鬆自然,當然也有相對照沉默、憂慮的一面。他的兩個主題多數擁有兩個個性相異而特質互補的不同情緒。他的旋律不矯揉造作、花枝招展,但真情自然流露。正如科學家亞伯特.愛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1879-1930 ) 所言:莫札特是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如果說貝多芬「創造了」偉大的音樂,那麼莫札特的音樂是如此純淨完美,就好像他只不過是「找到了」宇宙間原本就存在,而待綻放的自然美一般。透過對這位曠世奇才的深入探索了解,經由深層有效率的演練,相信必然能夠尋找出大自然裡「美麗」的真諦。進入本文前筆者先要感謝在研究過程中給予影響及協助的前輩及好友。
首先感謝國內為筆者奠定小提琴演奏基礎的老師們:李淑德教授、陳秋盛教授、謝中平教授;加州大學鋼琴教授查爾斯.艾許 ( Dr. Charles Asche at UCSB ) 博士 ,為一場音樂會不辭辛勞、遠道來台合作演出;德國法國號演奏家友人夫婦 ( Professor Poetl Joachim 及吳詩盈女士)協助蒐集不同版本樂譜及有聲資料;作曲家徐世賢教授、鍾耀光教授、楊聰賢教授、沈錦堂教授,為作品樂曲分析部分提供想法與建議;鍾承洋先生為本書電腦繕打譜例;王心潔小姐的文獻資料整理;施德玉教授、林立教授、張維珊小姐為本書初校。
特別要感謝鐘有輝教授熱心提供版畫創作,鐘宇祥先生設計本書封面;恩師周維屏教授、家父孫曉鐘先生多次校閱文稿;還要感謝大陸書店張勝鈞先生在筆者尚未提筆前,即已應允由全音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全音出版社的羅美雪小姐協助出版相關事宜;最後還要感謝的是寫稿過程中,日以繼夜陪伴著我的家人,外子陳正唐從旁鼓勵打氣、細心照料,以及兩個經常陪著我聆聽分享莫札特音樂的兒子。由於他們的鼎力支持,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並印行,在此謹致最深敬意與謝忱。
【作者簡介】
孫巧玲
●美國加州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 Doctor of Musical Ar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
●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開授小提琴、室內樂、弦樂作品專題討論、弦樂教學法課程。
●台灣弦樂四重奏樂團負責人。
著作
●Violin and Dance in the Baroque Era
●布拉姆斯小提琴作品研究
●莫札特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
譯著
●絃樂手的體操手冊
【目錄】
緒言
壹、 創作理念
貳、 學理基礎
參、 內容形式
肆、 方法技巧
第一章莫札特的生平
第一節神童的誕生
第二節首度西方音樂之旅
第三節三次義大利之旅
第四節維也納、慕尼黑、薩爾茲堡之旅
第五節曼漢、巴黎之旅
第六節維也納的全盛期
第七節貧病交加,心力交瘁
第二章莫札特弦樂作品的演奏風格
第一節時代背景
第二節莫札特所使用的弦樂器
第三節十八世紀的演奏風格
第四節古典樂派音樂的特色
第五節莫札特不同風格的創作時期
第三章莫札特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早期附有小提琴伴奏的鍵盤奏嗚曲
第三節給鍵盤或鋼琴與一把伴奏小提琴的奏鳴曲
第四節成熟時期的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
第四章莫札特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 K.304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奏鳴曲 K.304之創作背景
第二節奏鳴曲 K.304第一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三節奏鳴曲 K.304第一樂章演奏詮釋
第四節奏鳴曲 K.304第二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五節奏鳴曲K.304第二樂章演奏詮釋
第五章莫札特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 K.378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奏鳴曲K.378之創作背景
第二節奏鳴曲K.378第一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三節奏鳴曲圧K.378第一樂章演奏詮釋
第四節奏鳴曲K.378第二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五節奏鳴曲K.378第二樂章演奏詮釋
第六節奏鳴曲K.378第三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七節奏鳴曲K.378第三樂章演奏詮釋
第六章莫札特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 K.454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奏鳴曲 K.454之創作背景
第二節奏鳴曲 K.454第一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三節奏鳴曲 K.454第一樂章演奏詮釋
第四節奏鳴曲 K.454第二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五節奏鳴曲 K.454第二樂章演奏詮釋
第六節奏鳴曲 K.454第三樂章樂曲結構分析
第七節奏鳴曲民 K.454第三樂章演奏詮釋
第七章莫札特小提琴輪旋曲 K.250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輪旋曲 K.250之創作背景
第二節輪旋曲 K.250樂曲結構分析
第三節輪旋曲 K.250演奏詮釋
結論
附錄
—、譜例目錄
二 、圖片目錄
三、 樂譜版本目錄
四、 有聲錄音版本目錄
五、 參考書籍
六、 莫札特主要作品一覽表
【內文選讀】
第一章 莫札特的生平
第一節 神童的誕生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生於1756年1月27日,死於1791年12月5日,在不足卅六年的短暫生涯中,除完成了廿餘部大小歌劇、五十首交響曲、五十多首協奏曲外, 還留下無數管弦樂曲、獨奏曲、室內樂曲、聲樂曲、宗教音樂等不朽作品,他與海頓 (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 並列為歐洲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這兩位作曲家雖然都以維也納為主要舞台,但他超越了地域的框架,對於十八世紀後半葉的音樂主流古典樂派的形成、發展、與完成,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他們的生涯卻在多方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年長24歲的海頓開始以作曲家自立的時間較晚,而莫札特自幼即享神童的盛譽,5歲就開始了創作的活動;海頓活到十九世紀,頤養天年,莫札特卻以35歲的盛年早逝。這些差異皆表現在他們的生活態度、作曲過程、及作品風格之中 ( 圖1 )。
莫札特在音樂上能有如此重大的貢獻,必須歸功於故鄉薩爾茲堡的特殊音樂環境,以及父親萊奧波德,莫札特(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 1719-1787 ) 的薰陶與刻意栽培 ( 圖2 )。當時的薩爾茲堡隸屬於獨立的大主教領土,與奧地利帝國或德意志諸侯的統治形態不同。在其宮廷中,埃柏林 ( Johann Ernst Eberlin, 1702-1762 )、亞德爾加瑟 ( Anton Cajetaqn Adlgasser, 1728-1777 ) 約瑟夫﹒海頓之弟米赫爾﹒海頓 ( Johann Michael
Haydn, 1737-1806 ) ( 圖3 ),以及莫札特的父親等人材輩出。在各地古典樂派蓬勃發展的浪潮中,薩爾茲堡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特徵 | 西洋古典 |
適用對象 | 入門 |
古典作曲家 | Mozart, W. A. 莫札特 |
裝訂 | 平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90年代 |
外型尺寸 | 約A4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