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譯叢 IV:景園建築學
-
景園的形象包含大自然與人為二部分,建築園景從完整的景園計劃過程、基地選擇、分析與計劃原理,到完成計劃案,均必須有嚴謹周密的考量。作者告訴大家如何驗査自然與人工的景園因素,就用途、形象、材料及色彩,考慮有意義空間的創造。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作者: J. O. Simonds
- 譯者: 王濟昌
- 編訂者: 王錦堂
- 系列名稱: 建築譯叢
- 總書頁: 301
- 商品編號: K19
簡介
【作者序】
這雖然不是專爲建築師、景園建築師和計劃師所寫的一本書,因爲它是爲任何想在大自然中計劃一個結構,一個花園,一個公園或任何方案的人而寫的。
但是自始……
幾年前Carnegiez學院建築系主任JohnKnoxshear請著者爲建築系同學開授一新課,這個課就像Shear先生所說是從景園建築立場來寫的,其中的實例、觀念與原則對於建築師極具價値,不但對他們學習時好,在其從業時亦在。
這個課程開授後頗受歡迎並且在第二學期即被擴充,把景園建築範圍放大後包含了許多令都市及區域計劃者都深感興趣的事物。
當一年年過去時,筆記漸多,圖表成百被畫在稿紙的邊緣,插入說明用的照片像在布丁插的梅子、一本書差不多已於無意中作成──但仍不完善。因爲一本書,編者吿訴我們,必須更確切並且應當比一系列的筆記有更好的結構、今材料己經小心的檢査──刪訂、融合和鍛鍊成爲一更引人和有用的形式,就一本專書說,這兒有較少的細枝但有更多的果實。
這本景園建築是應需要而寫,那將包括景園計劃的過程──從選擇基地到完成計劃案──以簡單、淸晰和實用的術語所寫成的。
本書將大自然的與人爲的景園的形象、力量和特色介紹給我們。
討論基地選擇,基地分析與基地計劃原理。論及可行的與良好的用地計劃。
就用途、形象、材料及色彩,考慮有意義空間的創造,檢査計劃以求最佳基地結構關係,長期研究結構物及空間設計與行人及汽車交通的關係,找出並重溫歷史課與建物組合的近代思潮,描述計劃社區的設計和對一個為人設的並具有效、能生產、和愉快、環境的城市與區域重行估價。
在這許多人裡人為誰都可以,這本景園建築是自建築師和都市計劃師處借了許多知識,其目的在討論一地區的計劃過程這過程對上述三種人都是一樣的。
著者並未希望本書的讀者將變成一景園建築師,因為一個景園建築師尚需其他方面的訓練並需經多年的研究、旅行觀察與職業實習方可,但讀者無論如何讀這了本書對他周圍的景園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他應獲得很有用的知識,使他對景園方面的工作與計劃更有信心、──有更好的成就,這至少是我們的初衷。
【譯者序】
按:景是含有雅趣的形色,園是種植花木果蔬的地方,旣是含有雅趣的形色,當是可供觀賞的事物;即是有花木果蔬的地方,當是可供玩樂的所在,將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譯爲景園建築學,竊以爲是恰當的。
我國關於景園建築方面的專書不多,最早的一本當屬明計成的園冶,民國以來則只有陳植的造園學(商務版)。此外尙未見有重要的著作在世間流傳,當然有關景園的記述及論列的文字還有很多,但尙無人彙集整理,這種工作非一人所能辦,甚盼有力人士早日支持之,倡導之,玉成之。
我國景園建築屬自然式,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所造的上林苑已非常完美,最負盛名的阿房宮即建於此園中;此後漢之未央宮,隋之西苑,唐之禁苑,宋之瓊林苑,元之南苑,明之藏春苑,淸之頤和園,均屬佳構,不過而今尙存者,只有頤和園,自然這是屬於大型的公園,致於小型的公園與私家園林,則各地均有,不勝枚舉。
我國景園中除有縮形的山水──假山及人工河湖──及花草樹木外,還注重建築物的配置,這是我國景園的特色,我國景園的特殊風格曾影響歐洲各國及亞洲的日本,故頗受世界景園學家的重視。
譯者研習景園建築前後已廿餘年,自然偶而也有會心之處,本想自己寫一本書,但總覺得先踏實地翻譯一本書再寫不遲,於是就選定了西夢得(John Ormsbee Simonds) 所著的這本景園建築學來翻譯。
西氏是華府寇林,西夢得與西蒙得聯合景園建築師及計劃者事務所的一份子,又是皮茲堡西夢得與西夢得聯合事務所的合作者,他是各該事務所的主要負責人;他曾連獲六年美國景園建築師學會的設計首獎;他曾在國內外建築系或計劃系敎學;而今他在卡尼基工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dogy)主授景園設計,都市化計劃與區域計劃,他現在正擔任美國景園建築師學會的副主席,此外西氏還曾參加過多種重要的發展計劃;如:菲兒戴費亞省的北三角再發展計劃;皮茲堡市的巨型劇場計劃及其麥隆方場與葛威公園的計劃。
本書是西氏作的,他在這裡介紹從事景園建築計劃的整個過程──從選擇基地直到完成計劃方案;他在這裡指示如何驗査自然的與人工的景園因素;他並且建立了整個景園計劃內部的體制。
本書分七章,即:一、基本事項;二、基地;三、空間組織;四、平面佈局與視覺;五、交通;六、景園結構;七、區域計劃;最後是結論。全書以第三、四、六章最精彩,寸陰寸金者可先看這三章。
譯者歸國已六年、只以爲生活奔波,未能多做些譯寫與研究工作,浪擲不少時光,每一思及,甚以爲憾,而今而後,但願這種情況可以改善,不管怎麼樣吧,這本書總算終於譯完了,不過這種倉促脫稿的東西,一定有許多錯誤,尙祈諸方家隨時指示,以使再版時更正。
王濟昌於成功大學
一九六九、光復節
本書再版蒙成大四設同學梁邁代爲細心校正特此致謝。
譯者於成功大學建築系
一九七一、聖誕節前
【內文選讀】
基本原理
人也是動物。他仍保持並大致仍受自然動物本能所推動。如果我們聰明地為人們去從事計劃,我們必須承認並配合這些本能;許多重要工程計劃的失敗,多可追溯到計劃人員未能領悟這一簡單事實。
1.1 人
那麼人是動物,雖然沒有歷史,也沒有密切觀察的支持,但通常我們假定人是高級動物。
假如我們是一個站在樹林裡的裸體人,白皮膚、軟的齒、細的雙臂,多節的雙膝,他在動物之中,不會予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作爲一個動物,熊有強力的腮頰與鋒利的雙爪,似乎顯然地更佔優勢。甚致烏龜作爲一個動物,在攻擊與防護方面,似乎都有更爲狡猾的設計。像狗、臭鼬及豪猪也是一樣。自然界所有動物,除了人以外,在反射本能方面,他們爲了在自然界棲居地上過活或應付一般情况,其裝備方面似乎都很優異。
人缺乏速度,力量及其他顯然的自然屬性,但老早便習得運用其腦力,以最佳的方法攻擊一種情況。說老實話,他很少有作其他選擇的餘地。
在所有動物之中,唯有人具有權衡間題因素的能力,並可推出活動的道路。再說,他不僅能從自已的經驗中學習,並能從災難、勝利及其他無數同僚的輕微經驗中學習。他能從全人類所累積的智慧中借取並用以解決任何問題。
人的主要力量(他能生存的根本理由和所有未來成就的鎖鑰)是他獨特的知覺與推理的能力。知覺能力(使自己注意所有情況與可適用的因素)與推理能力(從理性中獲取適切的行動方案)為計劃的根本要素。
目錄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裝訂 | 精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80年代 |
外型尺寸 | 約B5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