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譯叢2-V:社區與私密性
-
本書之目的有二:第一.尋求一個創造實質環境的組織原則,都市人可以在這個環境中再一次的發現他們所失去的平衡生活。第二,使都市能夠去組織他們各個工作,使他的的藝術直覺及技術能力能同時發揮出來。這是一本頗具深遠見解的書,在民國50年即已預言環境保護的議題,即已提出『都市-社區-住宅』的層次規劃,閉鎖規劃...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作者: Serge Chermayeff, Christopher
- 譯者: 王錦堂
- 系列名稱: 建築譯叢
- 總書頁: 265
- 商品編號: K30
簡介
【譯序】
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及所包含的內容大以人類環境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及一些具明顯代表性的計劃層次(Planning Heirarchy)問題爲主。著者主張在人類生活環境中的不同領域間應有明確的劃分(分節,Articulation),在接點(Joint)之處應設封鎖()(Lock),大自都市,小至私密領域,按層次均應作相同的考慮。
根據著者的探討,他認爲在都市中,自然的與人爲的,移動的與靜止的,甚至情報與廣場,高級品與日用品……等都代表都市「機能」,或「都市構成要素」。在對都市組織作分析時,這些要素都是不能不加以考慮的。
凡是忽略交通問題、公害、自然環境的社區建設,及住宅建設所導致的困擾狀況都是人爲的災害。著者認爲這種災害侵害了私生活的領域。因之,使都市的混亂愈益加深。根據著作的見解這種混亂並非是實質(物理)的問題,而是社會全面的問題。這也是本書所探討的,所追索的。
乍看起來,社區與私生活兩者之間是相對立的,但若經過詳細的分析與檢討,將會發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著作爲了使分析問題明確,多著重在我們日常所忽略的尺度――私的領域――的處理上。於是他對「都市住居」加以剖析,導出新的「住居形式」,並指出其他各種新的形態的可能性與都市連接的新方向。最後,與人類相結合,以達到合乎人類要求的環境。
對著者來說,這本書只是一個開端,他認爲研究探討工作尙應擴展至更大的領域――大都會(Metropolitan)規模的社區領域。在這方面,於年前,査馬耶夫另出版了一本“Shape of Community”(社區的成形),也可以說是本書「社區與私密性」的延伸。
本書共分兩篇,第I篇是對問題的本質作廣範圍的探討,並指出危機之所在。第II篇乃爲將第I篇所指出的問題,應用到實際的狀況上。
書中,著者使用了 「設計師」(Designer)—辭,它所包含的意義,依著者它不只是指設計師本身,也包括計劃師,甚至談及視野(Vision),如遠見、見識、眼光等時,可能指行政人員,或政治家。確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今天的住居問題、都市問題,不只是實質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全面的問題,是個政策問題。
在講求設計方法的今天,這本書的公諸於世,確給方法論的範疇帶來了豐饒的內容,尤其是對都市、居住區(Sector)、住居(Dwelling)設計的實質規劃與程序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是一本頗具深遠見解的書,也是當前有關設計方法與都市問題的書中不可多見的一本書。
本書之書名“Community and Privacy”,譯作「社區與私密性」,因爲今天一般人所認爲的,所瞭解的“Community”大指「社區」而言,“Privacy”大指「私密性」而言。實際上,依書中所討論的內容來說,可能譯作「共同生活與私生活」爲恰當。爲了一般人對這兩字的認識,祇好選用「社區與私密性」了。私密性所指的是個人的行爲的所有狀況,一如書中所提到的私生活――鬆閒、精神集中、沉思、自省、審美……等。但譯文中,則視前後所關連的敍述情形譯作社區、社區生活、共同生活、個私、私密、私密性,或私生活不等。
原書讀來並不容易,也許是因爲原著者均受英國敎育的關係,用字、用辭、用句都很高深。譯者的英文能力有限,但幸好有日譯本作參考,並有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杜衡之先生及外文系系主任Ivor Shepherd先生的幫忙,始得完成。特在此附筆致謝意。
本中文譯本是根據A Doubleday Anchor Book的1965年的紙封面本(平裝本)翻譯的,書中與1963年的精裝本在文字上略有出入,但並不太多。譯者所參考的日譯本是由岡田新一翻譯的,譯名是「コミュニテイとプライバシイ」。書名等於未譯,係用日本假名代替英文而已,也是因爲翻譯有困難祗好不譯了。
今天,在我們發展社會與經濟之時,尤其是在有計劃的興建國民住宅之時,譯者深盼這本書能給國人帶來前車之鑑,或提供國人一點借鏡,希望發展之中,不會發生像美國所發生的一些問題,讓我們的住居不受侵害,住宅建設不會遭到衰退,則譯者幸甚!
譯者
64年7月於東海大學校園
【中文版序】
著者在1955—1960年間所關心的事物並沒有改變,但在過去的20年間一些事物反而增大:有經濟的、社會的以及道德的。由於工藝所發展的工業世界,使都市情況愈益惡化。
這世界已成爲「1號敵人:汽車」的抵押品。能量危機將迫使工業化國家製造小型的、淸潔的,並更爲有效的汽車,好讓我們能處於一個短暫的安定之中。長遠下去,世界的各大都會的中心,均將因各種危機,使其情況愈益惡化。小型汽車將充滿各處,人們自己將成爲交通工具。
「2號敵人:噪音」僅僅幾年的工夫,已大有增加,並已擴展至危險的程度。電視、無線電、錄音機等之聲音佔據了各個私生活的私室。宣傳、信號及機械亦侵佔了公眾的領域,使平靜的、安祥的環境成爲珍惜的回憶。噪音是一永不止息的敗因素。
電子工藝及電腦爲複雜的事物提供了出路,同時它們也消減了人類學系的意向及訓練的程序,使學系祇成爲有目的的及防禦的行動。
我們知道「如何」去作得更多,但我們因我們的行爲而喪失了哲學的及道德的基礎。我們必須爲喪失的成分找出正當的理由,這理由就是「爲什麼」我們要繼續不斷地去作那麼多要作的。
此書原是爲了緊張的及混亂的西方世界在物質方面的成就而寫的。也許東方的方式能提供最佳的成就及導向新的處理方法,從混亂及其轉變中而進入進歩的情况,在這擁擠的星球上邁向一更高的人類可能性。
查馬耶夫(Cape Cod)
1977年4月於美國麻省開普卡特
【作者小傳】
沙基•查馬耶夫(Serge Chermayeff)係建築師兼規劃顧問,出生於蘇俄,二次大戰期間來到美國之前,曾在英國及歐洲各地學習建築及藝術,曾任紐約巿布魯克林學院建築系主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教授,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以前,他曾在英國,美國加州,紐約及波斯頓等地從事建築事務工作,除為許多私人及政府建築物,擬定計劃與室內裝修及傢俱及裝設物等之設計,並曾在英美各地從事撰述,講學及發表評論等。他也是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及皇家藝術協學的會員。
克里多夫•亞力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出生於維也納,但在英國接受教育,曾獲得劍橋大學(數學)碩士後,三一學院〈建築)學士,後在哈佛大學得〈建築)哲學博士。亦是哈佛大學同學會會員。他的學位論文「形態之統合詮釋(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Harvard Press, 1964)」:應用電腦技術對輻湊之組合問題之解答,作了很多的啟示。於本書(社區與私密性)出版(1963年)後亞力山大發表了論文「都市並非一棵樹(A City is not a Tree)」(Arch. Forum,:1965年4月與5月號)並於一九六五年得考夫曼國際設計獎。文中提示了一些都市不同秩序之重合,對都市中之層次組構作了更廣範圍的發展。具有英國國籍的亞力山大,現住居美國,並在美國加州伯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學系任教。
【內文選讀】
1 被侵蝕的住居環境
1.1 量的困窘
世界上人口之增長,以及其生產能力所達到之範圍,已經遠超過個人的想像。如今,億萬的人們需要各種形式的施設,需要更大的移動速度,需要立刻可以做長距離的通信連絡,並且要居住在人口密度極大的都市之中。僅僅就以這種突然增加的「量」的問題,便就使我們迷失方向,甚至驚慌恐懼和混亂迷惑。人類奔馳在他自己造成的不合理的動態中,每次所能看見的只不過是水平線的片斷,而且相反的不去深入研究那些初發的小問題,或許能找出些完整的線索,以致使困難愈益加重。人類雖然已經有了完美的統計技術,但是仍然未能發展出組織極大數量的技術。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在其「空氣調解的噩夢(Air-Conditioned Nightmare)」一書中曾經指出,大眾文化的光輝與衰退的混亂,正與人口增加和技術發展之同一速度齊頭並進。經濟學家與科學家們宣稱,世界人口與技術不僅只是繼續前進,而且將來要以加速度的速度前進。從這些跡象來看,我們有理由預料,將來要有更大的混亂發生。
對於哲學家與科學家來說,這些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問題,不過最近在人口方面已經廣泛地感到不安,以致成為令人驚恐的噩夢。同時在許多……
目錄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裝訂 | 精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70年代 |
外型尺寸 | 特殊小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