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研究方法:基礎篇
-
本書實分為二部,前部為基礎篇,後部為應用篇。前篇則包括研究課題的選定,資料蒐集,選樣,測量,研究方法,資料分析,研究之報告各項;後篇則包括文獻研究,歷史研究,理論研究,構造研究,環境行為研究,比較研究等。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作者: 王錦堂
- 系列名稱: 建築譯叢
- 總書頁: 263
- 商品編號: K39
簡介
【序】
本書是專為建築研究所研究生和業界有志於建築研究的初進人員撰寫的。當然,它也適合於相關學域的同等人士之參考。
論到建築,社會上一般稱它是火車頭工業。其寓意乃指建築物的興建要有很多工業的支持。換言之:建築的建造可以帶動其它各工業的繁榮。諸如鋼鐵、水泥、磚、石、木材、塑膠、五金以及化學製品等。
這種說法祇限於建築的建造方面。並未涉及設計和計劃方面。若論到設計和計劃,它可以說是綜合各學域的學術,從社會學、人類學、行為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力學、構造學、都市、園庭、景觀等等。
建築學如此浩瀚,我們又無專業書刊來對浩瀚學域傳達應有的知識,祇能從國外的資料各人摸各人所需要的,既無系統又少標準,結果在實務上不免產生混淆和爭執,令建築人踟躕不前。此處所指系統即學術組織系列,此系統也是學術的根基。學術根基或是學術基礎,此學術頗有些抽象,過去筆者們曾多次提及學術基礎,但均係以概念方式來作定義。
實則,學術基礎或可以依工具書,和教科書的刊行狀況來界定。前者指辭典、手冊、規範等,後者則指大中小學使用的學習用書。其中尤指大學用教科書(中小學教科書均依此為依歸。)有了此學術基礎,一切工作、作業均有遵循,因此,減少混淆和爭議。
教科書和參考書是不同的,教科書是教育的標準,參考書祇是用來作輔助參照,它可能包含了日本的標準,也可能有歐洲的,或美洲的,不能作依據或導循。因此,參考書可以依國外資料來編寫,可深可淺,可大可小,而教科書就不能如此自由,更不能祇是從國外已建立的「學」或已刊行的「教科書」編譯過來就可以作為我們使用的教科書。實則,國人使用的教科書,其載列的勿論是理論、方法、標準、數據等都是要經過依國人狀態來檢驗獲得印證並制定標準後,才列入教科書中的。
例如台灣早期(60~70年代)交通站侯車或侯機室的固定侯車椅子的設計,如依照美國標準(Graphics Standards),對中國人而言似嫌大了些!如果依日本標準(建築設計資料集成〉似嫌小了些。於是適於中國人體尺寸之標準在哪裡?這就是要依研究工作來訂定,之後列入教科書或手冊中,以便遵循。此外,如工業界依據的標準模矩尺寸,世界各國都採用10cm 基本模矩,當然我們也可以如法轉用。但這種方式的模矩訂定是沒有學術基礎的,它必須經過是否合乎國人的狀況和環境的測驗,證明它是可以採用 10cm 時才能在編寫的教科書中列入。於是,這一個教科書就是我國某一學域的學術依據―學術基礎。基於此,學術基礎的建立是要以研究為起點的。所有教科書的撰寫都要來自國人、國情的基礎研究。
國內大學建築研究所的成立已超乎10年,許多研究似乎都缺少「學術」意義,更很少能有助於學術基礎的奠定,浪費了許多國家資源(金錢上的,時間上的,人力上的)。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很廣,但顯著的不外二方面:(一) 指導人本身的條件,(二) 學術研究的訓練。本書的問世或可減少一些資源的損失,對學術水平的提昇能有些幫助。
本書實分為二部,前部為基礎篇,後部為應用篇。前篇則包括研究課題的選定,資料蒐集,選樣,測量,研究方法,資料分析,研究之報告各項;後篇則包括(暫定)文獻研究,歷史研究,理論研究,構造研究,環境行為研究,比較研究等。有關建築的科技和工程之研究,非本書論述範圍,均予割愛。
研究工作中涉及的方法或程序常常不限於一端,若將其內容劃分得一清二楚是很困難的,因此,本書的陳述不免有重複之處,有些也是為了省掉讀者前後參照之煩,尤其當讀者祇關注某一特定的問題時。
本書自撰寫開始(約於1982年),寫寫停停,停停寫寫,前後約經過了八個歲月。未能一氣呵成,因此文中不免有連貫性不足之感。
本書的撰寫完全是嚐試性的,或許是建築界的第一本《建築研究方法》起步書,內容自不免膚淺疏漏。希望後進者能依此為基礎,不斷的補充修正。經驗要累積的,學術也是要累積的。希望累積的經驗和見識,能讓這門「學」在學界和業界立足,發揮促進作用,並在中國能堅實的建立起來,帶動屬於中國「學術基礎」的建立,使中國的建築學術走上世界水平,則著者幸甚;中國建築界幸甚!
此書的撰寫和出版蒙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同仁們均提供了幫助,尤其是關華山教授於百忙中指正了書中的錯誤及術語之正名。對他們的協助,致誠摯的謝意。最後期待讀者的多方指正。
編者謹識於
東海大學建研中心
1996.3.10
【內文選讀】
1. 理論建構和科學方法
凡是在科學方法的指導綱領和方案範圍內工作的大部份研究人員,對於他自己在整個大工作環境中所處的適切地位都相當清楚。但事實上,完全受技術束緮而迷惑以致迷失目標的研究人員亦是很常見的。在任何領域中,如果發生這樣情形都是很可惜的;這在學術研究領域中尤其讓人不安,因為對象的需要極大,而可用的資源,尤其能用於研究方面者,幾乎少之又少。因此,有些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將一些因素間的相互關係作無味的計算,對那些開始就分明毫無價值的資料耗費上月的時間來作分析,祇是為了研究而研究,這是很令人失望而不得體的,即使新進的研究人員亦染上這種習氣。
要想確切的把握科學方法,最好的途徑就是從達成的意義來衡量。工作的目的是要發現自然規律,將之轉變為理論。對本身領域有好處,對其它領域亦有好處。在開始說明這一點之前,先來敘述一些一般研究人員都已接受的基本原理。今將描述予以簡化,俾適於作為此一議論仍多的課題之緒論。
1.1 理論功能
(1) 心理上的功能
初進研究人員必須累積經驗,當他對研究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之後,他就會開始以與預報有點相像的反應去應付和支配研究世界。雖然,人對於刺激的處理、預期和採取行動等,有很大差異,但大部份都會是自動的。
理論的功用如何?在處理諸多複雜問題的領域中,理論的功用乃是幫助擔任實務工作的人意識的運用他的注意力去達成他生活中作為例行事務來處理的工作。理論幫助他有效的處理資料,以增進他對世事的支配力量。良好的理論修養可以使人的生活簡化。
任何人祇要他曾努力去理解他不熟悉的理論,就不難相信理論能使任何事物簡化。各門各類的知識都會以他從原始經驗中得來的資料充實他自己。但原始經驗大部份是雜亂無章的。科學家們認為在自然界中有其整齊秩序的基礎,祇是混亂比真實情況明顯。因此,良好的理論有助於顯露出人們賴以工作的潛在規律性,以減少混亂情形。這一切都是與實驗主義的見解相一致的,理論可視作是記錄經驗的心中速記。
將知識摘要整理成?理論的方式有許多,正如尋求知識有許多方式一樣。顯然,有些理論建構方式已証明比另一些方式來得更為有效;所有主張並不見得都能貼上理論標籤,就能表現它為有效用。這可以用幾個問題來加以說明。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建立一種制度將一切事物都歸入腦子裡許多分類格架的檔案內,這世界一定會井然有序。人不是外向,就是內向;人的體態、思考、文化等因人而異。於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對研究而言,當然不及功能理論來得有用。功能理論是從事件的順序中,實質的、社會的、或心理的,討論其規律。例如,我們可以說,在失去保護之時,即可能顯露出焦慮來,或是說,一直……
目錄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裝訂 | 精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80年代 |
外型尺寸 | 特殊小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