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代音樂史
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是使古典時代音樂燦爛輝耀的三位無可替代人物,最明確的成就就是他們的交響曲和絃樂四重奏結構。然在古典形式與風格的音樂出現之前,也曾出現過一些歷經數十年之久的混亂情形,使音樂的風格重疊式地出現,似有彼此爭嶸的現象,只是這個過程中的音樂發展,往往被人輕描淡寫,甚至完全被忽略。爲了使歷史不至陷入斷層現象,劉志明在本書內,置入長篇幅加以述明,對於古典時代其他重要的活躍作曲家如鮑凱利,也另以專題介紹。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劉志明
- 出版日期: 1970/1/1
- 總書頁: 388
- 商品編號: B352
- ISBN: 9579831769
簡介
【自序】
人的智慧與日俱增,不斷地成長,無止息地尋求改變,以期達至更完美的境界,於是才有今日的世界。在音樂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音樂家所追求的,同樣也是以更美好的技巧,以期獲得音樂上能適合時代各方面的表現。他們努力的碩果是明顯的,聆聽每一時代的音樂, 確實能使人感受到音樂穿上了新衣的感受。
所謂古典時代的音樂,也就是在這個求變的定律下而產生。雖然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價値無可置疑,可是它的表現,一如這年代建築物內的裝璜,雖然美麗,卻由於金碧輝煌,使人目眩,於是促使人去尋求簡樸、平靜、規律的風貌,終於在海頓與莫差特的天才和努力之下,使音樂邁向另一嶄新的境界。
然而,任何事物的成功總會出現階段性的困擾,因此古典形式與風格的音樂出現之前,也曾出現過一些歷經數十年之久的混亂情形,使音樂的風格重疊式地出現,似有彼此爭嶸的現象。只是這個過程中的音樂發展,往往被人輕描淡寫,甚至完全被忽略。因此,爲了使歷史不致於陷入斷層的現象,筆者在這一本書內,置入較長的篇幅加以述明。
及至跨越兩個世紀的偉人,且被尊爲「樂聖」的貝多芬,他將古典風貌的音樂提昇至巔峰,同時也提示出許多突破的途徑,去開拓音樂上更廣闊的天地,他就這樣完成了身爲作曲家的使命。可是最値得人景仰的是他正確的人生觀念,和他對道德的尊崇與執著。他在遺書中勸勉他的弟弟,要用道德教育自己的兒女,他更強調,能給人幸福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錢,也是道德使他在苦難中得到超脫,這也是他經驗之所得。最後,在他臨終時,他面對圍繞著他的朋友們說:「朋友,鼓掌吧!喜劇已經結束了」。他竟然引用了類似聖保祿宗徒致茂德後書第四章7~8節的名言:「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 。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經爲我預備好了 。」的確,貝多芬忠實地走完了天賦的藝術使命,他也獲得了應有的殊榮,光就葬禮當天,便有約二萬名群眾向他致哀道別。至於後世對他的懷念與評價,更是有目共睹。
我很高興又完成了這一本書。雖然由於種種原因, 它不可能完美無瑕,也因此懇請各前輩多多指正。只是我相信我個人努力的一小步,會帶給研讀西方音樂史的學子們不少的幫助。果能如此,我的辛勞便不算白費, 這也就是我最大的慰藉。
劉志明
2005年6月27曰
【目錄】
第一章音樂版圖的調整與新貌
一、版圖的調整
1.義大利
2.法國與英國
3.奧國與德國
4.歐洲其他國家
5.美國
二、音樂的新貌
1.華麗風格
2.易感風格
3.狂飆運動
第二章古典前的音樂
一、器樂音樂
二、代表作曲家
1.義大利的大鍵琴作曲家
2.艾曼紐•巴赫與德國的大鍵琴作曲家
3.蕭伯特在巴黎
4.桑馬替尼•史他密次與現代交響曲
5.克利斯倩•巴赫
三、聲樂音樂
1.莊歌劇與喜歌劇
(一)莊歌劇
(1)莊歌劇革新的原因
(2)十八世紀後半期的莊歌劇
(3)葛路克的歌劇
(4)葛路克歌劇革新之後的延續
(二)喜歌劇
(1)義大利的喜歌劇
(2)其他國家的喜歌劇^
2.聖樂曲
(一)努力邁向表現
(二)不符合禮儀的教會音樂
(三)教會的訓示
(四)作曲家們的回應
第三章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
一、重要的曲式
1.古典奏鳴曲
2.交響曲
3.協奏曲
4.室內樂
二、海頓
1.海頓的生平
2.海頓的音樂
(一)聲樂曲
(1)歌劇
(2)神劇
(3)彌撒曲
(二)器樂曲
(1)四重奏
(2)交響曲
(3)鋼琴奏鳴曲
三、活躍的其他作曲家
1.在奧國
2.在法國
3.在義大利
四、莫差特
1.莫差特的生平
2.創作的歷程與樂種
(一)歌劇
(1)莊歌劇
(2)喜歌劇
(3)德國輕歌劇
(二)教會音樂
(1)1768-1769
(2)1769-1773
(3)1773-1780
(4)1781-1791
(三)器樂曲
(1)交響曲
(2)協奏曲
(3)室內樂
五、海頓與莫差特的比較
六、法國大革命與音樂
第四章從古典到浪漫的貝多芬
一、貝多芬創作的歷程
二、貝多芬作品的風格
三、從古典到浪漫的橋樑
結語
參考書目
【內文選讀】
音樂版圖的調整和新貌
歷史上每一種音樂新風格的開始,在正常的情況下,皆是在舊有的風格達至巔峰時產生的。當新的風格成熟時,舊有的風格便消退了 。這種現象不但發生在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代,而且亦見於浪漫樂派與現代風格的過程中。然而,整個十八世紀的音樂,由巴洛克至古典時代,卻經過一連串的過程,包括有音樂風格上不同的觀念、形式和使用的方式等,分別表現於巴洛克末期、羅可可( Rococo ) 、古典前期和古典成熟期的音樂作品上。可是,它們的出現並非階段性的,乃是以重疊的方式出現,不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代的音樂,以1600年作爲分界線,浪漫樂派與現代音樂風格,以1900年來劃分。所謂羅可可的音樂風格,約出現於1720年至1775年之間,與其他風格的音樂並行;古典音樂風格的開始至全盛期的癩峰,則是約自1750年至1820爲止。
音樂風格的改變,與時代的社會文化和發展的地域息息相關,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歐洲音樂活動的版圖改變很大;首先是義大利,它雖曾被音樂家視爲聖地,可是已漸漸失去了音樂首席的領導地位,至世紀之末,情形更爲明顯。當時大師級的音樂家已非義大利本籍人士 ,大家對這些外來的音樂家均加以肯定;較著名的義大利音樂家,卻紛紛往外發展。義大利雖曾被譽爲歌唱的園地,然而, 那時代似乎已用盡了一切資源,而被器樂所取代。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特徵 | 西洋古典 |
古典作曲家 | Beethoven L.V. 貝多芬 |
裝訂 | 精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90年代 |
外型尺寸 | 約B5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