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音樂史論述稿(二)--台灣音樂史初稿補充篇

音樂史論述稿(二)--台灣音樂史初稿補充篇
音樂史論述稿(二)--台灣音樂史初稿補充篇
    許常惠致力於收集研究台灣民謠與在地文化作品,對於台灣音樂史感興趣的讀者必不可錯過。本書內容包含:原住民音樂的風貌、漢族民間音樂的源流、西式新音樂的產生與發展、台灣音樂界感言雜記。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許常惠
  • 總書頁: 250
  • 商品編號: B336
NT 238
NT 250
未稅: NT 238

簡介

【自序】

拙作"台灣音樂史初稿"出版於一九九一年,至今已有五年的時間。這五年,台灣的社會雖然有時呈現嘈雜的亂象,但在政治上更趨民主,在經濟上繼續成長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西方文化的長期不斷的衝激中,台灣曾不止一次的迷失了自己,但現在人們對本土的意識逐漸高漲,對傳統文化的探求表示更是具體、更重視,這又是時代潮流使然的。於是,以"台灣五十年"或"台灣一百年"爲主題,文化、藝術及音樂的硏討會頻繁舉行;社會中定期辦理民俗活動,學校中的各項鄉土課程也規劃下來。

至此,對拙作"台灣音樂史初稿"的內容,識與不識的有心讀者開始表示意見,提出建議與質疑、批評與討論,這又是自然的趨勢。他們希望將"台灣音樂史初稿"的內容補充爲更詳細,即撰寫更廣泛而深入的台灣音樂史"二稿"。而我個人也認爲,這是必要的。所以這五年無不注意"初稿"的補充。

今年暑假,我將五年內所寫與台灣音樂史相關的文稿收爲一册,題名爲"台灣音樂史初稿"之"補充篇",付於出版,並列入拙作"台灣音樂史初稿"之(二)。

至於"台灣音樂史二稿"的出版,目前仍未到時期。一方面個人生活忙碌而沒有充分的寫作時間,另一方面史料的蒐集與整理有待繼續努力。

因此,以目前階段,讀者如果要了解我對台灣音樂史的看法,只有請將拙作三册:
① 台灣音樂史初稿〈一九九一,全音出版社〉
② 音樂史論述稿(一)〈一九九四,全音出版社〉
③ 音樂史論述稿(二)〈 一九九六,全音出版社〉
配合參看。如此,也許可以對台灣的音樂發展,獲得比較全面而正確的觀念。

許常惠
一九九六、八、八

【目錄】

上篇:台灣音樂史初稿補充

第一部分:原住民音樂的風貌
1.答何昌林敎授的建議
2.台灣原住民音樂采風回顧

第二部分:漢族民間音樂的源流
3.彰化縣音樂發展史
(1) 前言
(2) 彰化縣音樂調查小史
(3) 其他民間器樂
4.南管音樂賞析
―古代音樂的遺風
5.台灣的說唱"唸歌仔"
―楊秀卿,楊再興婦唱夫隨
6.土生土長於台灣的鄉土戲曲
―"歌仔戲"的產生與發展
7.北管探尋
―北管在基隆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部分:西式新音樂的產生與發展
8.西式新音樂在台灣的產生與發展
9.The Bi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ized new Music in Taiwan
10.Ia Naissance et le d'eveloppement do la nouvelle Musique occidentale a'Taiwan
11.彰化縣音樂發展史
一西式新音樂的創作
12."省交"的創團經過
一創團團長蔡繼琨先生自述
13.台灣地區現代音樂參考資料
( 限於出版者 )
下篇:台灣音樂界感言雜記
1.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十六屆大會開幕致詞
2. Message to the 16th. Conference and Festival of ACL
3.從"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回顧,到"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的展望
4. From Asian Composers' League to Asian-Pacific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一Retrospect and Prospect
5.中國合唱音樂史話
―大陸篇之二 ( 一九四九以後 )
6.中國合唱音樂史話一海外篇
7.五十年來海峽兩岸音樂創作的比較
8.「省交」團慶賀詞
9.「省交」主辦"第二屆中國作曲家研討會"賀詞
10.寫在"第三屆中國作曲家硏討會"之前
11.中華民國音樂著作權人協會成立感言
12.音樂著作人聯盟成立大會致詞
13.爲音樂著作權人團體的整合,請辭相關組織的聯位
14.中華民國音樂敎育學會「會訊」出刊有感
15.還給江文也應有的地位與榮譽
―「江文也紀念音樂週」系列活動
16.台灣師大音樂系創立的功臣及對未來發展的自省
―母校創系五十週年感言
17.寫在"台灣音樂一百年"系列活動之前
18.聽「二二八紀念音樂會」有感
19.「二二八紀念歌」的創作緣由
20.「二二八紀念音樂會」緣由
21."曲盟"、"曲協"、"現音"……?
22.憶一戴洪軒
23.憶老友一王建柱
24.朱莉老師紀念音樂會感言
25.從李永剛敎授的去世,回憶台灣作曲界的一小軼事
26.劉塞雲與中國現代歌曲
27.寫在"三蕭"鋼琴音樂會之前
28.給林文也著"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之硏究"的序
29.台灣小提琴音樂之母一李淑德敎授
30.給許瑞坤著"音樂學概論"的序
31.春秋樂集第五年
―馬水龍與邱再興的結合
32.寫在劉惠芝鋼琴獨奏會之前
33.陳盤安的音樂家庭
34.寫在金慶雲中國歌曲獨會之前
35.寫在應廣儀作品發表會之前
36.我對創作歌劇的看法
37.四十年後的進步?
38.沒有地方藝術,哪有國家藝術?
39.感人的成功演出

【內文選讀】

第一部分:原住民音樂的風貌

I 答何昌林教授的建議
前 言
一九九一年九月,拙作"台灣音樂史初稿"出版以來,因爲是國內外第一本"台灣音樂史",在海峽兩岸音樂學術界引起相當的反應。尤其從大陸方面,我接到認識與不認識人士十多件感言或評論,反應之誠懇與熱烈,使我感動而反省,更使我不能不回答他們向我建議的問題。
我覺得他們的許多意見中,有一個共同看法:「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台灣史應該屬於中國史的一部分,所以台灣音樂史至少要從秦漢或隋唐開始,而不應該只依據台灣地方文獻,從淸代撰起。」
持此看法者,包括兩位我所尊敬的學者:
何昌林先生 ( 北京,中國音樂學院敎授 )
兪玉滋女士 (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敎授 )
他們向我建議:「漢之"夷州",隋唐宋元之"流求",皆指台灣。」「"臨海水土異物志"中已有夷人醉酒后歌,喪禮中飮酒歌舞的記載。」「"隋書"中,銜杯共飮……。一人唱,眾人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最後他們質疑:「既然未標明台灣"近現代"音樂史,爲何將淸代以前的中國古代文獻全部棄之不顧? 」
這就是我寫這篇補充,略表我對台灣音樂史的起點看法,兼做回答的原因。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特徵民歌民謠
裝訂平裝
形式
出版年代8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