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輩作曲家陳泗治作品研究
-
作曲家陳泗治的作品,整體說來,幾乎是寫實的標題音樂。他的創作手法無論是結構、曲式、和聲、對位等方面,並不是十分艱難的理論,卻是如同他的為人一般──平易近人。他的音樂世界裡,洋溢愛神、愛人、愛鄉土的濃郁之情。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卓甫見
- 總書頁: 234
- 商品編號: B443
簡介
【序】
眞誠與愛的音樂家
國內一般人甚至音樂界,所認識的陳泗治先生,是一位台灣作曲家、鋼琴家,其實他也是一位令人敬愛的教育家、牧師。他一生致力於音樂創作、演奏、教育,對台灣音樂文化的耕耘不遺餘力,是一位令人尊崇的長者。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刻用智慧點燃光與熱,給予他周遭的人;他用愛融化了冷酷的人間事,也溫暖了這人世間。相信只要認識他、與他相處的人,定會與我同感,體會到什麼是真誠與愛的關懷。
欣聞他的得意門生、鋼琴家卓甫見先生,整理往日的親炙心得,與自己的研究所得,並走訪恩師的親友,蒐集相關文獻,精心完成《陳泗治鋼琴作品研究》一書。這本著作,不僅記錄其恩師的為人處事與創作的心路歷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是研究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珍貴史料。
卓甫見先生自一九八四年學成回國後,即致力於演奏及教學,均獲得極高的肯定。他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學弟,本書寫陳泗治先生其人、其樂、其事,尤其封其鋼琴作品之演奏法與內容詮釋,有深度的研究與精闢之處,值得讚賞與慶賀,特以推介。
馬水龍
二OO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自序】
作曲家陳泗治的作品,整體說來,幾乎是寫實的標題音樂。他的創作手法無論是結構、曲式、和聲、對位等方面,並不是十分艱難的理論,卻是如同他的為人一般──平易近人。雖然早期受到西方宣教士啟蒙習琴,之後留學日本,回國服務了一段漫長的時間後,再遠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追隨名作曲家Dr. Oskar Morawetz學習作曲;但是,他的一生可說完全投入在教育工作上,(擔任淡江中學校長近三十年)。由於音樂是他終生的最愛,所以他盡量利用繁忙的校務工作之餘,致力於音樂創作的工作。也因此其作品數量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難能和專業作曲家相提並論。但他筆下的每個音符、每段樂句均是發自肺腑,我們從其中不難感受到那種愛鄉土、愛台灣之情。
就如同作曲家許常惠教授的回憶:「陳泗治先生的音樂作品每一件都能表現他的為人謙和、熱情、愛神愛人的氣度。在許多台灣前輩的音樂家中;他,是最值得我尊敬的人之一。他不但孕育無數英才,並且為這個外來的樂器──鋼琴;創造了國人獨特的風格。」另外一位引以為傲的國人作曲家馬水龍也深有同感;他曾對筆者說:「陳先生最令我敬佩的地方是他謙卑為懷的精神。他是我的長輩、先進,但,居然有次還託學生拿他的作品「就教」於我……我怎麼擔當得起。其實,我覺得他的作品,雖然是屬於自由創作形式,但其中運用很多本土的素材,並且能表現出親切而深刻的鄉土情懷。這樣的創作理念及手法,都能給後輩學習者在觀念上有很重要的啟示。」
回顧西元一九七三年(民國六十二年)四月時,我正就讀國立藝專(現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陳校長當時要我錄製他的作品──台灣素描。記得在延平北路他的一位學生的住處,當時我感到非常驚喜及惶恐;喜的是我被肯定,恐的是不知能否勝任。於是我非常認真的將每一首曲子仔細練習。在錄製完成之後,校長笑嘻嘻地拿了伍仟元給我作為酬勞。我真是萬萬想不到,也不敢想他會這麼做,因為在當時這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實在推不掉他的愛心和美意,最後他說,就算是獎學金吧。他當時的眼神,令我難忘。這是我第一次彈奏他的作品。之後,幾乎每年他在曲盟(亞洲作曲聯盟)的邀請下所作的作品,都是由我來發表的。並且他也都把曲盟致贈給他的創作收入都給了我,做為演出酬勞。至今我都深覺受之有愧。
到了一九七六(民國六十五)年至一九七八(民國六十七)年之間,我正好服完兵役回來。他開始在各方鼓勵和期待之下,自費將前後的作品整理印製成輯。眾所皆知,他是一位非常謙虛的人,起初自覺作品不夠成熟而婉拒印製。但由於各界和愛樂者的期待和熱情,終於答應此事。因有礙於經費,故不易大量出產。剛開始只印幾十本分送給好友,沒想到後來竟然被選定為台灣區音樂比賽之指定曲。之後,各方響應熱烈,紛紛來信詢問購譜事宜。這時,由於他本身並非專職的作曲家,而是擔任淡江中學校長的繁忙教務工作,實在無法騰出時間多加寫作。但是,音樂確又是他的最愛,於是聽說為了安靜寫作,幾乎每天下班後,直到深夜一個人深居於教堂後面的一間小房間,提筆創作。為了不打擾家人,甚至不回家而就地就寢。天亮,又得趕忙於繁重的校務。聽了真是令人敬佩。
到了晚年返休定居於美國加州,塔斯町(Tustin)鎮,他還是不忘記關心台灣樂界的動態以及對學生、後進的提拔,經常與筆者聯繋。記得民國七十二(1983)年仲夏之時,有次台灣同鄉會所主辦北美音樂家、作曲家聯合作品發表會暨演奏會,地點在橘澄鎮(Orange Country)一間非常巨大美觀的水晶教堂。他特別邀請當時就讀於舊金山音樂院的筆者,來演奏他的作品,並致贈機票予筆者。直到如今,依然記憶猶新。這只是從一件小事上看到一位長者對後進晚輩之愛和鼓勵、期許是多麼的殷切。諸如此例,在其他學生身上也是多得不勝枚舉。
自民國七十三(1984)年回國以來,筆者就服務於母校。在往後幾年當中,陳校長經常自美國來信論及他這些作品及演奏精神的詮釋等等(註一)。而先後總共有四次修訂版本(註二)。以最後一次由台北縣文化中心(今台北縣文化局)所出版的台灣鄉土音樂系列,最為齊全。
當筆者在寫這些作品分析時,最重要是把作者陳泗治先生的作曲理念和演奏法呈現出來,且著重於彈奏時的意境和每個音符、樂句和弦,甚至於音響上、肢體語言上所需要的表現方式。這一點也是作者特別一再叮嚀注意的事情之一。他特別強調,若是在彈奏他的作品時,沒有充分發揮想像力,是無法表達他內心的感受。而他之所以不刻意在每段中注入過多的表情、強弱、速度等記號,其用意是希望給演奏者有多一些想像的空間,不要太受到過多的束縛。因此,在本書中僅將筆者和他溝通上所得到的心得,加上經過多次演奏的經驗和靈感,真誠地描述出來以供參考。
在錄音方面,先後有三個不同時期的演奏版本:第一次是於民國六十二年初製(這一卷未對外出售),僅存於陳校長住所。第二次是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中於國家音樂廳,當時由亞洲作曲聯盟總會主辦「陳泗治音樂作品回顧展」的實況錄音。第三次,也就是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於民國八十三年元月借用大演奏廳連續三個夜晚錄製成CD。當時也舉辦過多次講習會和巡迴演出,同時並山北縣文化中心精心出版紀念專輯「本土音樂家系列作品集」,並得到台北縣文化基金會的贊助方完成此艱鉅的工作。深受外界的讚許。
終生以愛與服務為信仰,集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宗教家於一身的陳泗治,在他的音樂世界裡,洋溢愛神、愛人、愛鄉土的濃郁之情。就如同合唱指揮家戴金泉教授所說的:「陳泗治先生對台灣音樂發展一路出來始終如一,那種傳教士及墾荒者的精神令後人永難忘懷」。果真如此,若以雪山群峰比喻台灣音樂史,陳泗治必然高聳在聖稜線上,但他卻謙卑為懷,始終以台灣西洋音樂默默的耕耘者自居。然而,我們卻從他身上,看到一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他留給後世的音樂也永遠存於我們的心中,並帶給大家無限的懷念。
筆者和陳校長有相當深厚的淵源,過去二十幾年中,不但先後多次發表他的作品,並且前後有三次錄製他所有的鋼琴作品。因此,從這錄製的過程以及後來的專訪當中,得知他的每首作品的背景、動機和手法。並且多次親眼目睹他在琴上的示範彈奏,更是印象深刻。多年來,筆者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將這些作品的寫作背景、過程,和陳校長鮮為人知內心世界的想法、和理念完完全全地寫出來。過去常有人問他:「校長,您的作品,不知我這樣彈對不對?」他回答得很乾脆:「用你的想像力去彈就對了 !」但是許多演奏他作品的人,仍然無法完全以自己的想像力去呈現。倘若不是筆者曾親自去瞭解他,面對面的請益,並且每次錄音或演奏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可能也無法深切進入他的音樂世界。
今天的工業社會與昔日的農業社會,在許多生活以及風俗習慣上均有極大的改變。譬如:今天的少女大多喜歡穿了恤、牛仔褲,但當時的社會中,婦女由於地位的卑微,必須全身裹著布,臉不能隨便看人或讓別人看見;腳必須裹得愈小才表示愈美,走起路來才有婀娜多姿的味道。因此,若不瞭解當初的時代背景,當您彈起“台灣少女”這首曲子時,真是無法想像要如何下手呢。由於他所出版的原譜當中,多數沒有詳盡的標寫踏瓣、指法,甚至表情記號,所以筆者在本書中將朝向以下的重點做為寫作的方向,俾使未來演奏者有參考的依據:
一、人文背景:其人、其事。
二、理論方面:
1. 每首作品的創作理念
2. 曲式的分析
三、演奏技巧方面:
1. 指法的研究和探討
2. 踏瓣的正確運用
3. 練習時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4. 困難的樂段,其練習的步驟和方法
5. 彈奏時的肢體語言及精神內在的表達
在未論及作品之前,筆者將先描述陳泗治先生「其人」、「其事」的部份,最後再論及本書重點──「其樂」,並做詳盡的分析。
以上是一般研究者和愛樂者較希望深入瞭解的問題,筆者期盼多人能演奏國人的作品,並將它推廣到國際舞台上。有許多我們東方的音樂習慣語法、曲式和審美觀與西方音樂有相當大的不同,唯有去瞭解當時創作的動機、描述的時代背景,才能更體切的表現出來。在此,特別要對凡幫助筆者完成此著作的老、先進、家人及好友。致以萬分的感謝!
卓甫見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
第一節 與音樂的結緣
陳泗治先生於西元一九一一年(民國元年)四月十四日,出生在台北市士林街社子三角埔。其父陳應麟是位秀才,家中充滿書香氣息,和儒家思想。大約在十二 、三歲時,他就負笈廈門讀書。據說由於離鄉背井很不習慣,所以常常日夜哭泣,後來才又送回來。但當時由於台灣公立學校入學考一般都在三月,所以當他回台時,所有的學校都已在上課中,於是有一位牧師就勸他到淡水中學就讀。
西元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來,以北台灣淡水為宣教基地,先後創辦學校、醫院和教會,同時也引進西洋宗教音樂。二十年後,也就是西元一八九二年,同旺加拿大籍的吳威廉牧師、師母,受到了馬偕博士的宣教精神,攜手來台加入了宣教陣容。吳師母(Mrs. Margaret Gauld, 1867-1960)本身是位傑出的音樂家兼音樂教育家,她在樂力面的造詣甚篤,並努力培育一些喜好音樂的人才。特別是在教會音樂人才的培育方面,和聖樂的推廣方面不餘遺力,因此後來被譽為“台灣教會音樂之母”。她帶動整個台灣長老教會音樂的興起,使長老教會被廣稱為“歌唱的教會”。有關此點,吳師母真是功不可沒。
目錄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 |
原文語言 | 繁體中文 |
樂器 | 鋼琴 |
聲樂 | 宗教歌曲 |
裝訂 | 平裝 |
形式 | 書 |
出版年代 | 90年代 |
外型尺寸 | 約B5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