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本書的宗旨,是為1945年以來音樂領域比較大膽的探索勾畫出一幅簡明的圖景。本書作為一本有關二戰以後先鋒派音樂發展的專著,對這一時期先鋒派音樂總的發展狀況做了比較細致、系統的介紹。
文藝復興時代距今雖然年代已久遠,然而,他們留下的輝煌碩果,至今仍備受尊崇,尤其是這時代的樂曲,讓人領悟到人聲歌唱的震憾力,至今仍是現代合唱團演出的曲目。這些歌曲,無論是它的結構,創作的技巧,和旋律的特殊性,均能令人感受到它的完美性。本書即帶您一同綜觀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發展史及其大時代下的樂曲魅力。
若欲瞭解巴洛克音樂的重點與特色,相信這一本「巴洛克時代音樂史」必定能引導讀者達成目的。本書從歌劇開始,系統地詳述巴洛克音樂的誕生、成長和廣傳, 以及與它類似的各類型作品,例如神劇與清唱劇;同時,也述明當代的聖樂和俗樂的樂風。最後,則討論合奏、獨奏、和協奏技巧的器樂曲,讀者可從文字與提供的譜例去研究。
《台灣音樂史初稿》是由許常惠先生所著,感於過去台灣沒有一部音樂史、從未重視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而寫一本具有學術與藝術價值的台灣音樂史,其目的是為了回顧先民所建立的音樂文化,繼而加以反省檢討,並為有系統、有計畫的音樂傳承理出頭緒和方向,進而展望未來音樂文化的發揚光大。
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是使古典時代音樂燦爛輝耀的三位無可替代人物,最明確的成就就是他們的交響曲和絃樂四重奏結構。然在古典形式與風格的音樂出現之前,也曾出現過一些歷經數十年之久的混亂情形,使音樂的風格重疊式地出現,似有彼此爭嶸的現象,只是這個過程中的音樂發展,往往被人輕描淡寫,甚至完全被忽略。爲了使歷史不至陷入斷層現象,劉志明在本書內,置入長篇幅加以述明,對於古典時代其他重要的活躍作曲家如鮑凱利,也另以專題介紹。
曾對中國的文學和哲學過許多研究的偉大的德國作家貝托爾特·佈雷希特(1898—1956)不止一次地談到過:哲學和藝術可以有助於減輕人類的辛勞。並不是因為科學和藝術可以使人們進入「一個更完善的世界」,也不是因為科學和藝術可以創作出與陰鬱的日常生活相對立的幻想的避風港。不,科學和藝術有助於勵人類的思想理解能力。也許這本書可以起到如下作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讀者表明,我們在歐洲是怎樣嘗試變更這些想法的。如果我們能與本書的讀者建立聯繫,如果我們能夠得知讀者對本書的反應,如果我們能夠對我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這將是寶貴的。
本書第一部份先依照中照中國的年代簡介當時的音樂內容及音樂家、樂器作品等,以條例式的方法讓大家一目瞭然;第二部份則是「重點整理」,期望同學們在讀完第一部份後,再看第二部份的整理會更加的印象深刻;最後的部份為實力自我評量,寫過這些題目後對中國音樂常識就再也不怕了!
中國音樂史涵蓋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在內,音樂史就是研究歷代音樂家們是如何創造中國音樂文化的史實,研究音樂家的喜好和社會對音樂的需求,揭示音樂發展的規律的一門科學。期望藉由此書,及歷代音樂發展的重大事件中,尋找出能促使和影響今日音樂生活的經驗和動力,及了解中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