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音樂是感情的產物,作曲實質是一個內心情感的獨白、宣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情感思維占主導地位,作曲技巧只是手法,是情感的載體,作曲家借用它來抒發情感。 本書主要通過大量的作品實例分析,講述了歌曲寫作與合唱改編的各種技巧和運用手法。 分析時注重理性認識,同時也強調了感性認識,讓讀者領悟、感受到各種技巧的表現性能和實際效果。
卡巴列夫斯基一生致力於本國及世界音樂教育活動,提出許多當下仍值得深入研究的音樂教育觀點和音樂實踐活動標準,並為兒童及青少年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本書是介紹有關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育思想,他的理念是注重培養完善人格,用音樂吸引孩子,強調用音樂學科規律和特點教育學生。在書中,卡巴列夫斯基系統梳理了他的音樂教育思想體系並探究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特徵。首先分析其音樂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及理論基礎,其次深入闡發其音樂教育思想的目的和功能,隨後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其音樂教育思想的內容和教育方法,進而又分析了其教育思想在蘇聯社會主義沃土中的個性特徵和獨特性,最後對其所創作的代表性鋼琴音樂作品進行曲式分析和演奏特徵的探究。
近二十年來,作品分析漸漸成為音樂理論指導的中心課題,它的地位日顯重要。這方面的論著如雨後春筍,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書籍雖然告速你答案,確沒教會你方法。
Clemens Kühn的這本書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他並未展示結果,卻給你指路,培養你的敏感和能力。《音樂分析法》從各個不同角度出發,為學習者提供音樂作品分析豐富多樣的可能性,並用大量作業鼓勵學習者使用自己的思路和視角作各種分析判斷的嚐試。
此本《Analyse lernen 音樂分析法》可說是第一本實用“工作手冊”,是專業師生和自學者最裡想的教材。
本書是為適應培養高素質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順應20世紀作曲技術理論學科綜合與交融的發展趨勢,體現西方傳統作曲技術理論在我國民族文化環境中的新創造,而將原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的基礎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識中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適當整合和拓展後編寫而成的。
對多聲部音樂的分析、理解和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需要的多聲部音樂的初步寫作能力,是每一位稱職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都應具備的。因此,屬於作曲技術理論學科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一直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傳統教學科目。
本書以培養音樂科系學生分析、研討音樂學術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學術論文的寫作水準為目的,突顯出實踐行寫作環節,強調理論與實際得緊密結合,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孤獨症兒童的音樂治療(原版引進)》的音樂治療在世界和中國都是方興未艾、正在開發研究的探索性課題。《孤獨症兒童的音樂治療(原版引進)》作者朱麗葉·阿爾文和奧瑞爾·沃里克在孤獨症兒童的音樂治療方面發揮了開拓精神,其研究的價值在國際上得到公認。音樂療法並不能治癒孤獨症和精神缺陷等狀況,但是,當孩子參與了同治療師進行互動的音樂活動,就可以減輕消極的行為。音樂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其原因之一是它超越語言,而語言正是大多數孤獨症患者的困難。另外,音樂是通向感情世界的途徑,而這似乎是孤獨症患者所欠缺的。
本書包括了指揮藝術概述、指揮法基礎、指揮的表現方法、不同音樂表現的指揮技術、合唱訓練的基本要求與方法、練習曲等教學內容。
本書包括:古代希臘和羅馬音樂、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羅克時期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20世紀音樂七編內容。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是中國藝術教育大系之「音樂卷」。讀者介紹了西方音樂通史。全書共分七編,以時間為序分為:古代希臘和羅馬音樂,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羅馬時期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20世紀音樂。全書內容豐富,理論深厚,權威性強。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的教學目的,從宏觀上來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集中表現之一,有著獨特的價值系統和思維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瑰寶。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可以開闊的文化視野,了解與把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精神與特質,加強的歷史責任感。從微觀上來講,本教程的具體教學實施方法,在于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梗概,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主要類別以及各類別中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品種、代表性的優秀曲目,在感性把握的基礎上,能從理論上做到一般的總結和概括,掌握其主要藝術風格特點。
《從零起步學歌曲創作輕鬆入門/從零學音樂入門叢書》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將歌曲創作相關的理論知識、創作技法等介紹給大家,其中包括單聲部歌曲創作的基本技巧與方法;歌詞的選取與各類型歌詞的藝術特點;如何創作歌曲的主題及其主題發展的各種手法;常用的歌曲結構,歌曲的體裁風格樣式介紹。力求《從零起步學歌曲創作輕鬆入門/從零學音樂入門叢書》能夠讓愛好音樂並想創作歌曲的讀者朋友們自學入門時使用。
本書是是一部論文集匯編,主要剖析了音樂演奏中復雜的問題,對各類型音樂演奏從學習、表演和賞析角度進行了研究。書中收錄的論文來自各個時期,它們從歷史學、詮釋學和心理學層面對音樂表演進行了深入探討。前四個章節關注于音樂表演的教學、發展、實踐和傳承,之后的章節討論了音樂從譜面向聲音的“翻譯”過程,最后一個章節展示了聆聽的行為,唱片的價值,以及音樂批評。
本書是為廣大的專業音樂工作者與業餘音樂愛好者而編寫的一部「雅俗共賞、學術性與實用性兼顧」的通俗教材,用作星海音樂學院的必修課教材和選修課教材。 全書共十章,各章節相對獨立。為了便於讀者自學,可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來安排具體的閱讀內容,不必按照本書的章節順序進行。
本教程主要是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科開設復調音樂課編寫的。除適應高師教學需要外,亦可作復調音樂自修者的一本簡明讀物和音樂藝術院校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內容包括音樂心理學相關領域;心理學思想流派;心理學研究的焦點;個體、音樂及音樂教育;當代音樂心理學研究領域;通感、文學與心理美學;心理聲學和神經心理學;音樂格式塔;音樂感知和“美”的進程等。
對於音樂的理解的論述,既是知識的、經驗的和感情的,也是認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在林華編著的這部《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中,我們看到的就是林華先生對於上述問題的情感的經歷、心靈的表述和理性的認識。通過作者對音樂和文化關係的特殊途徑——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的探討,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每一個“自我”,理解每一個“他人”,正視高更的“問天”:“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往哪裡去?”從而知曉“音樂是什麼,我們怎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