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 ‧ 奏鳴曲
理查史特勞斯為德國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及指揮家,早期樂曲具典型浪漫主義風格,後期轉變為現代樂派風格,對位創作技巧傑出,為後期浪漫派及20世紀現代音樂重要作曲家之一。F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作品6為唯一留下的大提琴鳴曲,是理查史特勞斯早期重要作品,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Max Reger馬克斯·雷格 德國後浪漫主義古典音樂作曲家,受巴哈與布拉姆斯影響擁有極高的和聲和復調技巧,其作品多數結構嚴謹,形式複雜,常常採用變奏曲式,愛採用「純」音樂形式創作。3首組曲,作品131c,大提琴獨奏譜。
貝多芬為大提琴與鋼琴而寫的三首變奏曲,都是在1800年前後所創作,顯現出貝多芬由變奏曲轉變為奏鳴曲前創作軌跡與風格。韓德爾《猶大‧馬加比》〈看那英雄凱旋歸〉主題十二段變奏 WoO 45,莫札特《魔笛》〈一個女孩或妻子〉主題十二段變奏 作品66,莫札特《魔笛》〈對愛有感覺的男人〉主題七段變奏 WoO 46,分譜+鋼琴伴奏譜
巴哈在柯登時代,即自1717年的六年間譜寫了六首大提琴組曲,當時的六首組曲是集數種古典舞曲組成,顯示了巴哈對弦樂器的廣泛經驗,以及深刻的見識,和高超性的技術理解。BWV 1007-1012大提琴樂譜。
德布西不但是音樂史上的印象主義創始人,在音樂方面,將印象派繪畫中所洋溢的豐富色彩和透明流動爍閃,直接移植於作品音響中。大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柴可夫斯基此首大提琴與管弦樂洛可可風主題變奏曲,為獻給德國大提琴家Wilhelm Fitzenhagen所創作,纖細華麗,充滿趣味,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柴可夫斯基此首大提琴與管弦樂洛可可風主題變奏曲,為獻給德國大提琴家Wilhelm Fitzenhagen所創作,纖細華麗,充滿趣味,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艾爾加為英國著名作曲家,創作許多宗教音樂,管弦樂及室內樂作品。愛的禮讚為艾爾加妻子艾莉絲於結婚前寫給艾爾加一首詩,艾爾加為此詩譜上曲,曲名為Liebesgruss〈Loves Greeting〉回贈給艾莉絲,曲調優美耳熟能詳,Salut D'Amour Op.12,改編為鋼琴演奏、簡單鋼琴演奏、鋼琴聯彈、小提琴演奏、大提琴演奏樂譜集,(分譜+鋼琴伴奏譜)。
本作品常被當作大提琴與大鍵琴的奏鳴曲的型態來演奏,但事實上是巴哈為一種稱為Viola da gamba古大提琴樂器於1720年左右創作,在巴洛克時代曾經是最受歡迎的樂器。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Luigi Rodolfo Boccherini為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作曲風格優美,有時帶愁緒,採用由多數旋律巧妙的反復交織成富有情緒感的音樂獨特作風,有時像是古老的巴洛克音樂,有時宛如嶄新浪漫主義音樂。
貝多芬兩首大提琴奏鳴曲Op.5,皆於1796年在柏林完成,作曲動機推測為貝多芬迷上大提琴好友表情豐富的優美演奏而創作,並獻給當時喜愛音樂的普魯士國王。Op. 69為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中最為聞名,足具大提琴明朗、親切可愛的風味。Op. 102兩曲皆為當時傑出大提琴家而創做,獻給伯爵夫人Anna Marie。
拉赫瑪尼諾夫為後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作品深受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影響,蘊涵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素材,具有憂傷情懷的音樂風格,內容多表現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特徵,和聲結構包含後期浪漫樂派與俄羅斯音樂的和聲進行特徵,音樂體現人性內在悲傷情感的特殊風格。精選拉赫曼尼諾夫代表性鋼琴作品「Op. 3-2, Op. 23-4, Op. 23-5, Op. 32-12, Op. 36-2, Op. 18-1」改編大提琴演奏譜,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Alexander Arutiunian為亞美尼亞作曲家及鋼琴家,創作風格深受亞美尼亞民間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影響,「即興曲」大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德國浪漫樂派作曲家舒曼「Adagio and Allegro , Opus 70」for Cello and Piano。(總譜+分譜)
Max Reger馬克斯·雷格 德國後浪漫主義古典音樂作曲家,受巴哈與布拉姆斯影響擁有極高的和聲和復調技巧,其作品多數結構嚴謹,形式複雜,常常採用變奏曲式,愛採用「純」音樂形式創作。3首組曲,作品131c,大提琴獨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