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書籍
《音樂分析指南》在歐美音樂分析學術界一直備受關注和肯定,在國內也頗受廣大師生的歡迎與喜愛。《音樂分析指南》由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著名音樂分析理論家尼庫拉斯·庫克(NicholasCook)撰著,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鴻鐸翻譯。《音樂分析指南》結構分為兩大部分,共由十章組成。
本書是全世界第一本對二十世紀前60年歐美作曲家的和聲實踐進行總結的教科書,也是當下美國許多音樂院校正在使用的和聲教材。
美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文森特佩爾西凱蒂的《二十世紀和聲學——原創樣式與應用》,是全世界第一本對二十世紀前60年歐美作曲家的和聲實踐進行總結的教科書,也是當下美國許多音樂院校正在使用的和聲教材。本譯著是其第一個完整的中文譯本,可作為我國音樂家必備的參考書,以及音樂院校現代和聲課程的學習用書.亦可供音樂愛好者自學之用。
任何一門藝術都有它自身的歷史發展軌跡,並有其形式美的種種要素,要成為她的摯友,必須瞭解她、熱愛她,才可能在交談中產生心靈的共鳴。至於如何認識歌劇,如何創作歌劇,如何表現歌劇,如何發展歌劇,我們願與讀者朋友一起學習、研究、探討。本書全面論述和介紹西方歌劇藝術的一本著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分上下篇,內容包括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840-1949)、西洋音樂的傳入和中國“新音樂”的萌芽(1840- 1919)、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20-1930)、“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音樂(1930-1940)等。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作者揭示出中國音樂思想中許多重要的命題,許多有價值的觀念,許多極有趣味的觀點,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在強調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今天,我們民族的優秀音樂傳統無疑應該列入其中,而這個偉大傳統中的音樂思想則更需要研究和承接。
變和弦本是自然和弦演變出來的,它是自然和弦的變化形態。因此兩者之間無論在和弦結構、功能屬性、和聲進行以及聲部處理等諸方面均存在着相當大的一致性與共同點,關系十分密切。
自然音和弦與變音和弦的同步進行,可以使人們大大提前對變音體系的接觸與運用,從而能及早地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和聲思維能力,豐富他們的和聲語匯。
沈一鳴編著的《和聲學新編(附光盤)》主要是為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的和聲課而寫,但是也可作為師範院校的和聲參考書。
這是一部全面而又系統地闡述音樂美學基礎理論的教程性專著。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二章構成的“音樂美學思想史”,分別介紹了中、西方音樂審美意識的歷史發展軌跡;第三、四、五、六、七章則分別對音樂的“存在方式”、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情緒問題、音樂創作、表演、傳播審美活動的規律,音樂美的鑒賞以及音樂美的價值等問題作了詳盡而細微的研究分析。全書結構恢弘,立論嚴謹,顯露出作者的“大家風範”;思路清楚,觀念新穎,分析透徹,例證精詳,使人開券有益而步入對美感的漸悟、頓誤。
Arnold Schoenberg(荀白克)為20世紀具影響力奧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聲的結構功能》是荀白克寫作的最後一本完整的理論著作。是荀白克在洛杉磯加州大學開設的和聲必修課的教材。該書闡述了他對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的和聲的最終見解。開頭的幾章是根據他的和聲學的原則而作出的札要,以後的幾章開闢了嶄新的理論研究道路:調性的相互關係、調性的擴張以及為不同的結構目的而採用的各種創作手法。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舞蹈卷:西方芭蕾史綱》作為文化部“九五”規劃的重點工程,擬向全國使用的藝術教育的教材,“大系”的編寫集中了文化部直屬的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被稱為“國家隊”院校的各學科領頭人、以及工藝美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在相關學科的翹楚俊傑,計國內一統的專家學者數百人。
《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舞蹈卷)》介紹了:舞蹈是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的啟蒙者。原始人類從本能情緒情感的發匯到生存欲望的表達、實現,都是領先動作來完成的。動作濃縮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緒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孕育了原始文化。舞蹈,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表徵,通過舞蹈,我們可窺見民族的歷史的與文化。中華民族有著燦爛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國文化極其重要組成的部分。學習並掌握中國舞蹈文化發展的歷史,是舞蹈表演、創作和研究人員的必修之課。
在音樂欣賞中,由於解除了操作支配的心理負擔,後一面的心理活動比之生理層面佔據了更多得多的百分比。 音樂的理論和實踐所遇到的各種難題,以往之所以常令我們因於寡策,不是多半跟音樂心理學知識不足有關嗎? 音樂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汲取生理學、物理學、遺傳學、人類學、美學等有關理論,採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本書主要論述了音樂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對中國古代音樂心理學思想、西方音樂心理學發展以及中國當代音樂心理學發展做了概述;剖析了音樂審美心理結構,分析了音樂的創作、表演、欣賞心理;還研究了音樂社會心理學與音樂家個性。
集中就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狀況,結合作者李吉提在以往的著述中還沒有提到過的部分作曲家的作品(特別是近些年來的創作新作),來談一點他的認識。至於某作曲家的作品是否被選人、以及選擇哪部作品等,僅與作者個人的研究積累和他希望說明的問題有關,而與該作曲家的知名度、或該作品在該作家作品中所處的地位並無直接關係。作者採用的音樂分析方法,也是只談“主要特點”,而非教科書式的“全方位分析”,以便於支撐我要闡述的主要觀點,與大家進行學術研討。
《音樂精品選釋》分上下兩編,分別為中國音樂欣賞和外國音樂欣賞,體例上採用作品形式來進行分類。全書資料豐富,文筆通俗易懂,由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兩位前院長於潤洋、江明惇先生審定。《音樂精品選釋》可作為普通高校的音樂欣賞教材。
貝多芬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高度總結了巴洛克時期至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歐洲古鋼琴音樂創作的經驗,發展和提高了現代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聲。克裏姆遼夫著,丁逢辰譯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解讀》作者是蘇聯時期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他對貝多芬的上述作品作了精辟的論述,史料豐富,文字通俗,可供音樂院校學生和廣大音樂愛好者學習、參考。
《波蘭國家版蕭邦鋼琴作品全集解析(原版引進)》的編者是我社已經出版的《波蘭國家版蕭邦鋼琴作品全集》的主編及編輯揚·艾凱爾和巴維爾·卡明斯基。書中結合我社已經出版的曲譜以及所附的評注,詳細地闡述了蕭邦作品的演奏法。在這部著作中,揚·艾凱爾教授對評注中未詳細展開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無論是不同底本中音樂片段上細緻差異的描述,或是最終確定本版本音樂文本的原因,乃至一些手稿殘片或創作草稿中的遺留問題、或奏段落等,在本書中都有更加詳細的討論。從艾凱爾的分析中讀者可以看到,波蘭國家版蕭邦鋼琴作品全集對版本的選擇不僅在於對音樂文本的考證,還在於對作曲家、作品風格的深入研究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