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ärenreiter
法國浪漫派作曲家白遼士應帕格尼尼要求為中提琴新作協奏曲,但最後完成的是「Harold en Italie/在義大利的哈洛德」由獨奏中提琴與管弦樂演奏的四章交響曲,為中提琴樂曲的名作之一,中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原為布拉姆斯為豎笛譜寫兩首奏鳴曲改編為中提琴演奏,是布拉姆斯最後的室內樂曲以外,也是他最後的奏鳴曲,更是身為變奏作曲家最後一首變奏曲,屬於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曲風不渾厚沉重,呈現出比較單純明瞭而平易近人的曲風。
德布西不但是音樂史上的印象主義創始人,在音樂方面,將印象派繪畫中所洋溢的豐富色彩和透明流動爍閃,直接移植於作品音響中。Première rhapsodie「第一號狂想曲」或稱「為降B調單簧管的狂想曲」,是德布西於1909至1910年間創作的器樂曲,分譜+鋼琴伴奏譜。
聖桑為浪漫時期的法國鋼琴及管風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音樂建立在後期浪漫派間堅實的技巧上,富於瑰麗色彩,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
聖桑為浪漫時期的法國鋼琴及管風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音樂建立在後期浪漫派間堅實的技巧上,富於瑰麗色彩,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死之舞」作者改編的小提琴演奏曲,小提琴分譜+鋼琴伴奏譜。
拉威爾為鋼琴而寫的(水之戲〉是相當成功的作品。本曲在華麗的鋼琴音響上,浮現出若干片段性的旋律。幾乎可以說是符合曲名的印象主義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德布西風格的作品。
拉威爾的鋼琴音樂有極大層面是將過去的音樂精神加以復甦,將16世紀到19世紀的古典舞曲節奏與輪廓,以巧妙嫻熟的形式加以吸納而成。帕望舞曲,在17世紀與其次的世紀是被當做追悼曲使用而具有其歷史的意義,拉威爾也充分活用此種歷史的淵源來譜曲,旋律洋溢出十分甜美的情感。
拉威爾為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及鋼琴家,音樂精緻準確,作品極富創意及地方色彩,音樂具有豐富纖細的情感表現力。鋼琴三重奏譜。
J.S. Bach為德國作曲家、大鍵琴與風琴家、教師,巴洛克對位法音樂在他手中顯示出最崇高、最深邃的境界,充滿無窮無盡的變化,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四首奏鳴曲 BWV 1034, BWV 1035, BWV 1030, BWV 1032 改編長笛二重奏譜。
J.S. Bach為德國作曲家、大鍵琴與風琴家、教師,巴洛克對位法音樂在他手中顯示出最崇高、最深邃的境界,充滿無窮無盡的變化,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三首奏鳴曲 BWV 1033, BWV 1031, BWV 1020 改編長笛二重奏譜。
德弗札克生於布拉格,是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作品旋律豐富,以鄉土的民謠和舞曲爲素材,有斯拉夫舞曲的節奏之外,也可窺見到波西米亞民謠的基本風格,滲透著波希米亞的民族音樂,提昇作品藝術性,A大調鋼琴組曲,作品98。
莫札特 The Ten Celebrated String Quartets。K.387、K.421(417b)、K.458、K.428(421b)、K.464、K.465、K.499、K.575、K.589、K.590 (分譜、無總譜)
莫札特於1772年初連續譜寫三首嬉遊曲「嬉遊曲第1號D大調K.136、嬉遊曲第2號B大調K.137、嬉遊曲第3號F大調K.138」,此一時期正式莫札特第二次從義大利歸來,暫居薩爾茲堡而潛心作曲的時期,又被稱為「薩爾斯堡交響曲」,對莫札特而言可說是收穫豐富的時期。for Two Violins , Viola and Cello , K. 136 , K. 137 , K. 138(分譜、無總譜)
貝多芬六首弦樂四重奏曲於1798-1800年創作,受到海頓與莫札特的強烈影響,貝多芬創作此作品的動機,就是學會弦樂四重奏的作曲技巧,將貝多芬過去所累積下來的音樂特性加以發揮。Two Violins , Viola and Violoncello(分譜、無總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