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出版社
本書對揚琴的性能、結構特徵、演奏技法、記譜方式等方面進行闡述,並結合具體樂曲,詳解了揚琴在獨奏、重奏、伴奏、合奏等演奏形式中的實際應用,使讀者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和認識揚琴的樂器性能及藝術特點。附DVD。
全書共分四大部分:一、演奏簡介;二、基礎知識;三、演奏法;四、樂曲集。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讓讀者更直觀地接受作者的教學意圖和方法。
這本譜集是作者龔一長年從事古琴教學中除了傳統曲目外的部分輔助教材。意圖在學習者學習傳統曲目的同時,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能瞭解古代琴曲中所呈現的古琴器樂化的規律,掌握在琴上如何編排指法及技法,並能自行編配彈奏一些民歌、現代樂曲或即興演奏,進而最終達到對古琴樂器性能的全面掌握。
Tom Gerou/Linda Lusk的《音樂記譜法同步自學教程(原版引進)》介紹一首曲子一般都包含高低、長短、強弱等要素。用符號、文字、數位或圖表將音樂記錄下來的方法,它所產生的記錄即稱為樂譜。記譜法是指用符號、文字、數位或圖表將音樂記錄下來的方法。它所產生的記錄即稱為樂譜。記譜法因國家、民族、時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Dave Black/ Tom Gerou的《音樂配器法同步自學教程》以一種詞條之間相互參照的、易於使用的方式整理而成。在每一頁最上方的頁眉中都顯示了該頁所論述的樂器。正文中的黑體字突出重點,清晰可見,便於查找。書中還配有與每個主題直接相關的譜例,這些譜例都盡可能簡明而又完整。
鋼琴家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以蕭邦(Frederic Chopin)練習曲為素材改編的53首練習曲以及蕭邦其他作品的改編曲。每首改編曲既保留了蕭邦優美典雅的旋律框架、色彩變幻的和聲,又在縱向織體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既與蕭邦音樂風格一致,又加強了演奏技法的難度。
指揮是一項十分引人注目、深具廣泛社會影響的藝術專業。指揮又是一門專業技術,是藝術技巧十分精深的獨立學科。本書分為指揮基本技術;指揮技法應用;指揮藝術實踐;作品演繹和風格四部分,主要內容包括:自然連奏手勢模式(四拍子);斷奏手勢模式(四拍子)等。
蕭邦四首敘事曲都可以算是蕭邦的傑作,也是蕭邦人生最燦爛的時期所作,敘事曲的形式是自由的,樂曲全部使用複合拍子,形式上完全不受任何曲式拘束。蕭邦藉由這些音樂來講述某種故事,故事內容據說是依據同鄉詩人詩作而來,樂曲中抽象性表露出民族主義精神上的的情感。op.23 op.38 op.47 op.52
在蕭邦的鋼琴作品當中,除了『波蘭舞曲』之外,就屬『馬厝卡舞曲』最能展現祖國波蘭的鄉土民風色彩,尤其『馬厝卡舞曲』更具有農民的鄉村舞蹈風味。蕭邦自少年時代就開始嘗試創作馬厝卡舞曲,最早期的作品還留有民俗舞曲本有的純樸性,後來把具有各種型態與多樣特質的舞曲,創造出兼具詩性特質的藝術化鋼琴曲。收錄Opp. 6-41 , Gaillard,Opp.50-63 , France Musicale
『前奏曲』通常是一首較長樂曲的前奏,但蕭邦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完整的作品,其中他的『24首前奏曲』是按十二平均律的方法,從C大調開始至b小調,以24個不同的調寫成。作品中許多樂曲都是以一個很短的樂念為中心所構成,音樂形式經常都是以蕭邦的感情趨向進行發展,因而成為精雕細琢的小品。收錄op.28 op.45
蕭邦鋼琴作品全集 收錄 變奏曲 op.2 幻想曲 op.13 克拉科維亞克 op.14 大波洛奈茲舞曲op.22 (雙鋼琴版)
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 21(2 Piano Score)。
本書介紹中國鋼琴教育家,但昭義的教學理論。原為四川音樂學院教授,現就職於深圳藝術學校。 1964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留校任教。1995年,從四川音樂學院調至深圳藝術學校任教。他指導過的學生包括李雲迪,陳薩等。
本書介紹中國鋼琴教育家,但昭義。原為四川音樂學院教授,現就職於深圳藝術學校。 1964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留校任教。1995年,從四川音樂學院調至深圳藝術學校任教。他指導過的學生包括李雲迪,陳薩等。
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 降B大調 作品19 (兩架鋼琴譜)/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major Op. 19